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沦陷区概况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暴行论文

历史、记忆、重塑—仪式传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第一节 选题来源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一、研究目的第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9页
        一、关于仪式传播的研究综述第12-14页
        二、关于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的研究综述第14-17页
        三、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研究综述第17-19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9-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9-20页
        二、创新之处第20页
    第五节 相关概念第20-22页
        一、仪式第20-21页
        二、仪式传播第21-22页
第二章 遗忘与重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仪式化演变第22-31页
    第一节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三次固化第22-23页
    第二节 作为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公祭第23-25页
    第三节 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的演化历程第25-31页
        一、政治斗争话语的“沉寂”期第25-26页
        二、重返公众视野的“复兴”期第26-27页
        三、走向国家公祭的“固化”期第27-31页
第三章 从城祭到国祭:公祭仪式的传播路径与记忆景象第31-46页
    第一节 公祭仪式传播内容分析第31-35页
        一、时间:周期性规范到常态化祭忆第31-32页
        二、空间:记忆之所向联动公祭第32-34页
        三、人员:广泛参与引发集体互动第34-35页
    第二节 公祭仪式塑造记忆的手段第35-42页
        一、权力的彰显:宣传话语的表达第35-40页
        二、符号的隐喻:象征工具的运用第40-41页
        三、仪式的操演:纪念程序的展开第41-42页
    第三节 仪式体验中的新媒体记忆景象第42-46页
        一、表达: 重塑活态历史第42-44页
        二、感知: 体验仪式空间第44-46页
第四章 转型与重塑:公祭仪式主导下的记忆新形态第46-56页
    第一节 纪念框架的颠覆式改造第46-50页
        一、仪式的节日性转化为日常性第46-48页
        二、仪式个体向群体的聚集第48页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第48-50页
    第二节 历史在场与现实合法性第50-56页
        一、祭奠: 慎终追远的缅怀第50-52页
        二、追思: 文化创伤的延续第52-53页
        三、警示: 划定“精日”行为法律红线第53-54页
        四、祈愿: 全球记忆空间里的扩散共享第54-56页
第五章 回馈与升华:仪式传播视域下的历史与记忆第56-61页
    第一节 仪式观照下的历史与记忆第56-58页
        一、仪式是历史传播的载体第56-57页
        二、仪式是强化记忆的方式第57页
        三、记忆是历史认同的基础第57-58页
    第二节 仪式建构历史记忆的意义指向第58-61页
        一、塑造集体记忆,深化历史积淀第58-59页
        二、维系政治秩序,凝聚社会共识第59-60页
        三、丰富仪式内涵,彰显国家意识第60-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居者有其屋的神话?--1954-1997年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研究
下一篇:从“有嘻哈”到“新说唱”:中国嘻哈文化的群体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