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艺术史
双重转型--1789-1848年法国绘画中的文学题材
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
北宋绘画文人化研究
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的视觉表达及其文化内涵
年希尧《视学》研究
中国画家职业化的历史与体制研究
明代浙派绘画衰落考略
以鹊虎图为例的韩国民间文化与诙谐性表现方法研究
“行家”“利家”语义流变考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与形式的借鉴
试论工业题材绘画的变迁
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以尼奥·劳赫与刘小东为例
宋代画迹著录研究
辛亥革命与广东画坛
勉唐派绘画唐卡色彩研究--以吾屯上、下庄村绘画唐卡为例
明清时期的雷峰塔图像研究--以江南地区绘画为例
从何曦的“鱼”谈起--“鱼”符号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南宋御前画师职官制度研究
明代妓女画家研究
西域绘画东传及本土化--从西域到敦煌
台北故宫藏《明皇幸蜀图》题材、年代与作者考辨
黄胄与传统
清末民初西洋画在上海地区的传播及对近代画坛的影响
披沙沥金、剖石取玉—论周积寅关于文人画派的研究
《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心学之变对于明中后期文人画风格的影响
魏晋风度开创文人画之路
灵魂之舞—论元代文人画的生命意识
论扬州八怪装饰异趣的建构及其呈现--以扬州庭园为例
新安画派形成动因及风格特色研究
民国新兴版画的革命现实主义特征研究
《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早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研究(1912~1927)
明清没骨画对当代没骨画发展的影响
浅析西方造型艺术中的“表现”因素
北朝佛传故事图像研究
《艺风》月刊(1933.1-1937.3)研究
浅谈追捧全国美展“主旋律”作品的质疑
存在与缺失:卢卡奇理论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
精神分析理论对8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宋徽宗艺术个性与绘画语言探究
论现实主义绘画的时代意义
传统写实元素表现的现代性思考--谈谈我的2012毕业创作探索
中国古代书画名门家学传承方式研究
《广川画跋》研究
大写意花鸟画派与后印象派艺术接受之比较研究--以代表人物徐渭、朱耷和梵高、高更为例
明清时期湖南佛教造像的区域性比较研究
从“物性”向“心性”的转移--关于苏轼画学理论的探究
革命激情簇拥下的图像表达--论“文革”时期美术的政治化取向
20世纪80年代中韩美术运动的超现实艺术语言比较研究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