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 (一)关于选题的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1. 苏轼简介 | 第10-11页 |
| 2.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二)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2.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从“物性”向“心性”转变的表现 | 第14-42页 |
| (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与宫廷绘画比较 | 第14-23页 |
| 1. 宫廷绘画的繁盛 | 第14-16页 |
| 2. 独树一帜的北宋宫廷山水绘画 | 第16-23页 |
| (二)援书入画的“意气”:士人画 | 第23-29页 |
| 1. 从苏轼《枯木竹石图》看士人画的绘画特点 | 第24-27页 |
| 2. 士人画中士人气息的体现 | 第27-29页 |
| (三)苏轼画学理论 | 第29-42页 |
| 1.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第30-33页 |
| 2. 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 | 第33-36页 |
| 3. 常形不失见常理 | 第36-39页 |
| 4.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第39-42页 |
| 三、苏轼士人画的理论成因 | 第42-57页 |
| (一)北宋后期南方士文化的兴起 | 第42-45页 |
| 1. 南北派士文化的兴起 | 第42-43页 |
| 2. 北宋后期南派士文化的显露与兴起 | 第43-44页 |
| 3. 道释情怀是南方画风的体现:向心性的反映 | 第44-45页 |
| (二)士人集团与儒者品质 | 第45-57页 |
| 1. 湖州文士 | 第45-49页 |
| 2. 蜀学品质 | 第49-53页 |
| 3. 儒者品格:北派山水的儒者品格对宋代的影响 | 第53-57页 |
| 四、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及意义 | 第57-65页 |
| (一)对南宋士人画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 第57-60页 |
| (二)对元士人画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 第60-65页 |
| 五、小结 | 第65-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东坡评画选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