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开创文人画之路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概述 | 第8-9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第2章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人 | 第13-29页 |
·关于文人画 | 第13-18页 |
·何谓文人画 | 第13页 |
·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 | 第13-14页 |
·文人画的鉴赏 | 第14-18页 |
·提倡“书画同源” | 第14-15页 |
·强调“诗画一律” | 第15-16页 |
·注重水墨写意的表现形式 | 第16-18页 |
·关于魏晋风度 | 第18-21页 |
·概述 | 第18-19页 |
·魏晋文人代表 | 第19-21页 |
·阮籍 | 第19-20页 |
·嵇康 | 第20-21页 |
·魏晋风度的艺术性 | 第21-23页 |
·魏晋风度形成的背景 | 第21-22页 |
·魏晋风度艺术性的表现 | 第22-23页 |
·对待政治的态度 | 第22-23页 |
·对待生活的方式 | 第23页 |
·魏晋风度蕴涵的艺术品特点 | 第23-29页 |
·自我觉醒 | 第24-25页 |
·个性叛逆 | 第25-27页 |
·游心太玄 | 第27-29页 |
第3章 魏晋风度对文入画创作的影响 | 第29-42页 |
·概述 | 第29-30页 |
·个体的自我觉醒促成了对自然的审美 | 第30-31页 |
·“游心太玄”情结对自然山水内涵的拓展 | 第31-34页 |
·隐逸精神向自然山水审美的转化 | 第32-33页 |
·物向道的转化 | 第33-34页 |
·隐逸之风对绘画题材及构图的影响 | 第34-36页 |
·绘画题材方面 | 第34-35页 |
·构图方式上 | 第35-36页 |
·“个性叛逆”对水墨写意风格的启示 | 第36-38页 |
·从外在形态上看 | 第37页 |
·从审美取向来看 | 第37-38页 |
·秀骨清象的图样塑造与“书画一律” | 第38-40页 |
·注重自我精神潜藏“诗画一律”的表达方式 | 第40-42页 |
第4章 魏晋风度对文人画理论的影响 | 第42-57页 |
·魏晋风度对画论的开掘和突破 | 第42-43页 |
·以形写神论 | 第43-47页 |
·人物品藻标准是“传神”思想的根蒂 | 第43-46页 |
·个体的自我觉醒在该理论中的贯彻 | 第46页 |
·玄学思想与形神关系论 | 第46-47页 |
·山水畅神论 | 第47-51页 |
·山水畅神论的玄学背景 | 第48-50页 |
·该画论中的心物关系与玄学的重我崇神思想 | 第50-51页 |
·气韵生动论 | 第51-57页 |
·谢赫谈气韵生动 | 第51-52页 |
·气韵生动是天人合一的太玄之境 | 第52-54页 |
·魏晋审美风尚下的绘画品评 | 第54页 |
·主体渗入的品评标准 | 第54-5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7-61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