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周作人与新文学的学院化:1917-1937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初入北大:欧洲文学与小说研究(1917-1925)第10-23页
    第一节 欧洲文学史第10-16页
        一 1917:初始设置第10-12页
        二 治学风尚:“我们并不重视此学科”第12-13页
        三 周作人的回应:“任其绝版”与“供应时代需要”第13-16页
    第二节 国文门研究所中的小说研究第16-23页
        一 规则与实践第16-17页
        二 如何研究小说:“科学的方法”第17-20页
        三 失败的起点第20-23页
第二章 燕大时期:如何教授新文学(1922-1930)第23-37页
    第一节 燕大改革与新文学教育第23-28页
        一 校方的条件与期待第23-25页
        二 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领土”第25-26页
        三 周作人:“国文”之困第26-28页
    第二节 如何教授现代文学第28-34页
        一 课程设置第28-30页
        二 教师聘任第30-31页
        三 教材编定第31-32页
        四 教学实践第32-34页
    第三节 燕大经验及其影响第34-37页
第三章 重返北大:散文教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29-1937)第37-47页
    第一节 “新文艺试作”第37-38页
    第二节 文学课堂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38-47页
        一 语言的习得第39-41页
        二 文学史的必要性第41-42页
        三 课堂内外的“晚明小品”与“六朝文学”第42-45页
        四 关于“源流”的争论第45-47页
结论学院中的“打杂者”第47-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后记第61-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艺术进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年画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