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1章 三个版本与文学史叙事模式 | 第9-17页 |
1.1 启蒙主义文学史观下的1987版 | 第9-11页 |
1.2“再解读”语境下的1998版 | 第11-13页 |
1.3 多元化史观下的2016版 | 第13-15页 |
1.4 遣词造句的变化 | 第15-17页 |
第2章 三个版本与文学史结构 | 第17-31页 |
2.1 从三个版本的序、前言和后记谈起 | 第17-19页 |
2.2 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史中心作家 | 第19-28页 |
2.3 以通俗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史边缘作品 | 第28-31页 |
第3章 三个版本与文学史的编排体例 | 第31-35页 |
3.1“三个十年”的划分 | 第31-32页 |
3.2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研究的强化 | 第32-33页 |
3.3 标题年表的变化 | 第33-35页 |
第4章 三个版本与文学标准 | 第35-55页 |
4.1 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家和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海派小说 | 第37-41页 |
4.2 戴望舒与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 第41-43页 |
4.3 抗战时期诗歌 | 第43-45页 |
4.4 周作人、胡风的文学理论 | 第45-47页 |
4.5 台湾现代文学 | 第47-48页 |
4.6 以赵树理和孙犁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 | 第48-51页 |
4.7 林语堂与闲适小品文 | 第51-52页 |
4.8“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 | 第52-55页 |
第5章 三个版本与作者的研究心态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