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意义失落与文化和文学的双重转型--“五四”新文学生成的文化语境 | 第6-31页 |
一、 意义失落:没有圣贤承担道统的时代 | 第7-11页 |
二、 文化冲突中的一声惊雷:文学革命 | 第11-20页 |
三、 作为意义重构的“五四”新文学 | 第20-31页 |
第一章 “立人”思想层面上的意义诉求--“五四”新文学生成的逻辑起点 | 第31-64页 |
第一节 意义重构的“立人”基点与视阈 | 第31-41页 |
第二节 “人”的文学观与“文”的自觉 | 第41-55页 |
第三节 悖论运思:新文学的意义深度与吊诡 | 第55-64页 |
第二章 审美创造层面上的价值转换--“五四”新文学生成的美学建构 | 第64-88页 |
第一节 从古典的“和谐”到现代的“崇高” | 第65-72页 |
第二节 走向“对立”:新文学审美意识的确立 | 第72-81页 |
第三节 新文学“崇高”型审美意识的价值形态 | 第81-88页 |
第三章 历史进程层面上的模态创制--“五四”新文学生成的范式结构 | 第88-111页 |
第一节 观念范式:新文学的理念功能 | 第89-94页 |
第二节 话语范式:新文学的语法规则 | 第94-103页 |
第三节 实践范式:新文学的创作走向 | 第103-111页 |
第四章 精神时空层面上的焦点透视--“五四”新文学生成的主题思路 | 第111-133页 |
第一节 现实异化的意识聚焦 | 第112-121页 |
第二节 自我世界的主观抒情 | 第121-127页 |
第三节 生命超验的宇宙境界 | 第127-133页 |
第五章 主体感受层面上的文本设计--“五四”新文学生成的艺术策略 | 第133-156页 |
第一节 新文学文本设计的语言维度 | 第133-142页 |
第二节 新文学文本设计的叙事风格 | 第142-151页 |
第三节 新文学文本设计的意象象征 | 第151-156页 |
余论: 现代性的求索与批判 | 第156-1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0-163页 |
附录: “五四”新文学研究大纲 | 第163-166页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