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主编胡风研究对座谈会的产生 | 第9-10页 |
(二)作者群研究对座谈会的构成 | 第10-11页 |
(三)《七月》研究对座谈会的印证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抗战语境下的《七月》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抗战与刊物的“现实主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座谈会的历史与问题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七月》座谈会的“现实主义” | 第17-25页 |
第一节“伟大作品”的讨论与文艺思想的方向 | 第17-19页 |
第二节“民族形式”与三种看法 | 第19-21页 |
第三节“打进紧张生活里去”与“作家与生活” | 第21-22页 |
第四节“五四”新文学传统与“不肯让位” | 第22-25页 |
第三章 《七月》座谈会的历史关联 | 第25-43页 |
第一节“伟大作品”的历史讨论与文学新形式 | 第25-29页 |
第二节“民族形式”的历史讨论与文艺立场 | 第29-36页 |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考察与“主观力”因素 | 第36-39页 |
第四节“五四”启蒙的历史讨论与“五四”坚守 | 第39-43页 |
第四章 《七月》座谈会的历史影响 | 第43-56页 |
第一节 《七月》报告文学的发展 | 第43-49页 |
一、数量可观 | 第44-45页 |
二、情感丰富 | 第45-47页 |
三、语言民族化、大众化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对《七月》、《希望》作者群体的影响 | 第49-53页 |
一、《七月》和《希望》作者群的规模 | 第49-51页 |
二、《七月》和《希望》作者群的构成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对胡风命运的影响 | 第53-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4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