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苏区文艺大众化研究
山西抗战背景中青苗作品研究
齐鲁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学文》月刊研究
论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
苏青文学创作中的都市女性形象研究
论萧红—女性之自由写作和人生选择
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焦虑--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形态研究
梅娘及其创作的接受和阐释研究
老舍早期文学思想研究--由其《文学概论讲义》入手
从“静气说”看沈从文及其作品
图文互参--读图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研究(1942-1944)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1912-1949)
救赎·蜕变·转型--解放区文学再思考
关于周作人日本国民性研究的考察--以“人情美”为中心
东北作家群流寓大西南研究
抗战时期的“晚明”言说与想象(1931-1945年)
作家与学者身份兼具的时代并行者--公兰谷论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代学人曾华鹏研究
1917-1929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
师陀主体创作三期论
1931-1933年左翼文学的宣传策略--以丁玲为中心的考察
重评五四女作家
钱基博的文体新命
论延安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中的集体创作
叶舒宪“跨文化研究”之研究
《南国特刊》研究
形象·意义·审美—中国现代文学“宗教人物形象”研究
周南女校与丁玲
梁实秋文学思想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中蛮陋婚俗下的女性形象探析--以“抱牌位做亲”“典妻”为中心
“小说家”的另一面--茅盾的现代戏剧理论及实践
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研究
论东北作家群笔下的地域写作
老舍叙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研究
“左联”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
燕京大学文学社团研究
《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
“学衡派”文学观及文化运思管窥
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
李健吾文学批评张力研究
浙东现代乡土文学的怀旧书写研究
1921-1936年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动员的实践及启示
抗战时期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研究
论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以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为中心
郑伯奇研究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