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路径生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绪论第12-33页
    (一) 研究对象说明与研究意义第12-15页
        1、研究对象说明第12-14页
        2、研究意义第14-15页
    (二) 相关研究现状第15-27页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5-24页
        2、国外相关研究概述第24-27页
    (三)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第27-31页
        1、基本思路与内容框架第27-30页
        2、主要研究方法第30-31页
    (四) 本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第31-33页
        1、本文研究的难点第31页
        2、本文的创新之处第31-33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路径选择第33-57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33-42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界定第33-36页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第36-42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界定及其构成第42-48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界定第42-43页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构成第43-48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路径选择因由第48-56页
        1、文艺实践有助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接受第48-51页
        2、文艺实践有助于参与主体的主体性充分体现第51-53页
        3、文艺实践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生成基础第57-92页
    (一) 主体基础第57-68页
        1、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第57-60页
        2、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初步形成第60-62页
        3、一批初具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文艺工作者产生第62-65页
        4、工农群众存在对革命文艺的审美需求第65-66页
        5、主体间良好关系初步建立第66-68页
    (二)经验基础第68-76页
        1、注重团结与培养文艺工作者第69-71页
        2、注重扩大文艺宣传面第71-73页
        3、注重从工农兵群众接受角度开展文艺工作第73-75页
        4、20世纪30年代初文艺大众化运动经验总结第75-76页
    (三) 理论基础第76-84页
        1、“化什么”内容的初步探讨第76-79页
        2、“为谁化”对象的初步探讨第79-81页
        3、“怎么化”方法的初步探讨第81-84页
    (四)环境基础第84-90页
        1、全国性抗战的时代发展需求第84-87页
        2、陕甘宁早期革命根据地空间条件第87-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生成过程第92-135页
    (一)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延安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诉求契合第92-101页
        1、全国抗战爆发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强调第93-95页
        2、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延安文艺工作的时代性体现第95-99页
        3、全国抗战爆发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评价第99-101页
    (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延安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失调第101-114页
        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侧重第101-105页
        2、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延安文艺工作的民族性缺位第105-112页
        3、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评价第112-114页
    (三)延安整风开始后延安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机整合第114-127页
        1、延安整风开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农兵化走向第114-117页
        2、延安整风开始后延安文艺工作的工农兵化发展第117-125页
        3、延安整风开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评价第125-127页
    (四) 中共七大后延安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推进第127-133页
        1、中共七大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开展第127-129页
        2、中共七大后延安文艺工作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第129-131页
        3、中共七大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评价第131-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五、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艺路径的生成启示第135-163页
    (一)科学把握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是前提第136-143页
        1、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生关系实质第137-139页
        2、文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生构建第139-143页
    (二)实现参与主体的协作是关键第143-151页
        1、注重提升参与主体的实践能力水平第145-147页
        2、促成参与主体的实践合力第147-151页
    (三)借助其它路径助力是重要条件第151-161页
        1、注重依托教育路径的基础力量支撑第152-156页
        2、有效发挥传媒路径的宣传力量优势第156-161页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结论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循环经济的山西焦化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基因-基因交互关系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