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2 师从白璧德:梁实秋文艺思想溯源 | 第12-21页 |
| 2.1 从美国到中国:舶来的新人文主义 | 第12-17页 |
| 2.2 从中国到美国:梁实秋文艺思想的转折 | 第17-21页 |
| 3 以“学衡”为镜:梁实秋的文化抉择 | 第21-30页 |
| 3.1“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阐释 | 第21-24页 |
| 3.2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不同解读 | 第24-27页 |
| 3.3 梁实秋与“学衡”派分歧的原因 | 第27-30页 |
| 4 以“新月”为阵:确立新文学的标准 | 第30-39页 |
| 4.1 梁实秋与《新月》态度的调整 | 第30-33页 |
| 4.2 新文学标准的确立 | 第33-35页 |
| 4.3 梁实秋之于“新月”的辐射力 | 第35-39页 |
| 5 以鲁迅为敌:理论调整与矛盾局限 | 第39-50页 |
| 5.1 人性论:面对阶级论的两点转变 | 第39-43页 |
| 5.2 天才论:自命不凡的精英意识? | 第43-45页 |
| 5.3 梁实秋的矛盾与局限 | 第45-50页 |
| 6 结语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
| 作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