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师陀主体创作三期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2页
一、抗战前期师陀的创作第12-33页
    (一) 左翼写作与现实主义第12-19页
        1. 从“反帝大同盟”的革命反思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第12-15页
        2. 革命者形象的高大化第15-17页
        3. 革命者形象的世俗化第17-19页
    (二) 京派写作与诗性体现第19-24页
        1. 影响师陀京派写作的因素第19-22页
        2. 师陀写作中的诗性体现第22-24页
    (三)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同情第24-28页
        1. 对忧郁麻木的女性的同情第24-26页
        2. 对敢爱敢恨的女性的肯定第26-27页
        3. 对荒唐女性的批判和对“放荡”女性的赞赏第27-28页
    (四) 对鲁迅的模仿与个人特色第28-33页
        1. 看客第29-30页
        2. “吃人”第30-33页
二、上海“孤岛”时期师陀的创作第33-48页
    (一) 左翼写作的持续和抗日宣传第33-36页
        1. 左翼思想的成熟——抗日战争与民众觉醒的重要性第33-35页
        2. 左翼思想的延续——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第35-36页
    (二) 局势压迫下的京派写作第36-40页
        1. 局势压迫下师陀的妥协第37-39页
        2. 局势压迫下师陀的抗争第39-40页
    (三) 女性题材的转变和深化第40-44页
        1. 对上海女性的批判第40-42页
        2. “娜拉”出路的思考——革命第42-44页
    (四) 鲁迅影响的延续第44-48页
        1. 对“革命者”的批判第44-46页
        2. 鲁迅乡土小说的延续第46-48页
三、上海沦陷时期师陀的创作第48-63页
    (一) 左翼的艰难持续第48-52页
        1. 《生与死》《李定国及其他》的隐喻革命第48-50页
        2. 世俗生活透露的左翼思想第50-52页
    (二) 京派乡土写作的改变第52-56页
        1. 怀念乡土多于人文批判——《果园城记》后6篇与前11篇对比第52-54页
        2. 乡村与都市的冲突——以《结婚》为例第54-56页
    (三) 女性题材的转变第56-59页
        1. 女性出路的思考——日常生活幸福的可能性第56-57页
        2. 对都市女性的批判和同情第57-59页
    (四) 鲁迅影响的延续第59-63页
        1. 归乡模式的创作第59-60页
        2. “吃人”在都市生活的延续第60-63页
四、影响师陀创作的因素第63-71页
    (—) 师陀创作与抗日战争第63-65页
    (二) 师陀创作与乡土生活第65-67页
    (三) 师陀创作与都市生活第67-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附录 师陀创作目录(1932-1945)第75-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格非写作文本中的文体混融现象
下一篇:历史的足音--周晓与1980年代儿童文学进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