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作家与学者身份兼具的时代并行者--公兰谷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6页
第一章 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第16-62页
    第一节 书写抗战时代精神的小说创作第16-34页
        一、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情怀第16-18页
        二、多种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第18-25页
        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第25-34页
    第二节 言说战时生命体验的散文写作第34-50页
        一、流亡路上的见闻与感悟第35-43页
        二、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对“故园”的追忆与建构第43-50页
    第三节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诗歌创作第50-58页
        一、抗战诗歌中的风景描写与民族文化认同第51-55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第55-58页
    第四节 与文学创作相辉映的外国文学翻译第58-62页
        一、作品翻译的选择性第58-60页
        二、文学翻译与创作之间的互文第60-62页
第二章 学术个性鲜明的古典文学研究第62-81页
    第一节 独具个性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第62-69页
        一、学术研究中的作家身份体现第62-65页
        二、散文化学术风格第65-67页
        三、感性体验与理性逻辑的相互融合第67-69页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诗经学”的最后总结——“诗经学”研究第69-73页
        一、科学的方法辩证的态度第69-72页
        二、“诗经学”研究的珍贵资料第72-73页
    第三节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品格第73-81页
        一、真诚的学术精神第73-76页
        二、注重文学社会功利性的批评风格第76-78页
        三、自觉的史学意识第78-81页
第三章 顺应时代需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第81-114页
    第一节 现代文学研究的初步收获—《现代作品论集》第81-95页
        一、浓厚的“社会—历史”批评色彩第82-84页
        二、特殊时代下对独立批评意识的坚守第84-93页
        三、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第93-95页
    第二节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的遗珠——《中国现代文学》第95-114页
        一、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学史编纂风格第96-103页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局限性第103-112页
        三、史著在中国新文学编纂史中的重要意义第112-114页
结语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附录第118-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刘以鬯的身份迷思
下一篇:汉赋动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