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20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三、研究构想 | 第18-20页 |
| 第一章“左联”诞生的历史语境 | 第20-39页 |
|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环境 | 第20-25页 |
| (一)政治形势的逆转 | 第20-23页 |
| (二)“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 第23-25页 |
|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25-3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 | 第25-29页 |
| (二)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兴起 | 第29-30页 |
|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 | 第30-36页 |
| (一)论争的起源 | 第30-31页 |
| (二)论争的经过 | 第31-32页 |
| (三)论争的影响 | 第32-36页 |
| 四、国际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 | 第36-39页 |
| (一)苏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 第36-37页 |
| (二)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 第37-39页 |
| 第二章“左联”的成立与发展 | 第39-62页 |
| 一、“左联”的成立 | 第39-50页 |
| (一)筹备 | 第39-41页 |
| (二)纲领 | 第41-43页 |
| (三)组织架构 | 第43-47页 |
| (四)人员构成 | 第47-50页 |
| 二、“左联”的发展 | 第50-59页 |
| (一)期刊收编与创办 | 第50-55页 |
| (二)成员吸纳与摒除 | 第55-59页 |
| 三、“左联”的解散 | 第59-62页 |
| (一)共产国际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二)萧三来信 | 第60-62页 |
| 第三章“左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 | 第62-81页 |
| 一、“左联”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群体 | 第62-69页 |
| (一)留日群体 | 第63-66页 |
| (二)留苏群体 | 第66-69页 |
| 二、“左联”对马克思主义著述的译介 | 第69-81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著述译介 | 第69-74页 |
| (二)列宁著述译介 | 第74-75页 |
| (三)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著述译介 | 第75-81页 |
| 第四章“左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 | 第81-111页 |
| 一、参与中国思想理论界的论争 | 第81-95页 |
| (一)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表达 | 第81-84页 |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历史 | 第84-95页 |
| 二、开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 第95-105页 |
| (一)倡导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 第96-101页 |
|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 第101-105页 |
| 三、创作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作品 | 第105-111页 |
| (一)再现社会现实,增强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和了解 | 第107-109页 |
| (二)分析社会现状,展现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 第109-110页 |
| (三)描写工人运动及农民暴动,促进人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认识 | 第110-111页 |
| 第五章“左联”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第111-121页 |
| 一、提供了革命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第111-115页 |
| (一)“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探寻 | 第111-113页 |
| (二)“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 | 第113-115页 |
| 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力量和强大的文化力量 | 第115-118页 |
| (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队伍 | 第115-117页 |
| (二)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文艺力量 | 第117-118页 |
| 三、实现了“革命”和“现代性”的历史的统一 | 第118-119页 |
| 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 第119-121页 |
| 结语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