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研究(1942-1944)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5页
    一、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概况第8-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3页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3-15页
第一章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的背景与版式变化第15-23页
    第一节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的背景第15-19页
        一、战时文艺的需求第15-17页
        二、作家与读者的错位第17-19页
    第二节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的版式变化第19-23页
        一、《解放日报·文艺》的停刊第19-20页
        二、综合副刊的诞生第20-23页
第二章 从“亭子间”到“山顶上”:文艺副刊编辑理念的嬗变第23-33页
    第一节 编辑立场的明晰走向:文艺副刊是党的舆论武器第23-26页
        一、明晰:围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讨论第23-24页
        二、实践:对王实味的批判第24-26页
    第二节 编辑方针的蜕变:从多元到统一第26-33页
        一、活泼多元:丁玲主持下的《解放日报·文艺》第27-30页
        二、肃穆统一:舒群主持下的文艺副刊第30-33页
第三章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与延安文人的创作转向第33-49页
    第一节 文人创作心态:进退失据的“旁观者”第33-36页
        一、从“启蒙者”到“旁观者”第33-34页
        二、“旁观者”的消失第34-36页
    第二节 创作主题的转变:从现代意识到革命情怀第36-41页
        一、平民偶像的树立第37-38页
        二、阶级信念的强化第38-39页
        三、社会新图景的展现第39-41页
    第三节 表现形式的变更:由“虚”入“实”的民间探寻第41-44页
        一、虚构性的减弱第41-42页
        二、民间形式的探索第42-44页
    第四节 个例研究:何其芳的“转向”第44-49页
        一、延安寻梦第44-45页
        二、在摇摆中抉择第45-47页
        三、缄默之路第47-49页
第四章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改版的文学史影响第49-61页
    第一节 “公家人”身份意识的强化第49-53页
        一、身份法定的“公家人”第49-51页
        二、层级机构下作家身份的等级化第51-53页
    第二节 “工农兵文学”的实践推进第53-61页
        一、“工农兵文学”特质的凸显:从人性“爱”到阶级“恨”第53-57页
        二、培养具有话语指向的工农兵作家:《大众习作》专栏的开设第57-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附录一: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作品目录(1941年5月16日-1941年9月第68-71页
附录二:延安《解放日报·文艺》作品目录(1941年9月16日-1942年3月第71-84页
附录三: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作品目录(1942年4月1日-1944年2月第84-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同人小说的人物生成研究
下一篇:平遥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传承与实践--以平遥实验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