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

绪论第8-36页
    第一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择取第8-19页
    第二节 作为个案的北碚文化圈概述第19-36页
        一、北碚乡村建设实验与本土文化的现代性生长第20-24页
        二、迁建时期异质文化的融汇与北碚文化圈的形成第24-30页
        三、北碚文化圈的文化生态第30-36页
上篇 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视野中的北碚现代文化生成第36-75页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乡村视野第36-51页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三路径第36-45页
        第二节 乡村文化启蒙之于现代中国第45-51页
    第二章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新范式(1927-1937)第51-63页
        第一节 以实业促教育:独标一帜的“乡建派”第51-54页
        第二节 集团生活:现代社会秩序的探索者第54-57页
        第三节 教育社会化:知行合一的立体文化启蒙模式第57-60页
        第四节 启蒙本土化:北碚现代文化的生长点第60-63页
    第三章 另一种启蒙:北碚文化圈的文化救亡(1938-1946)第63-75页
        第一节 中国乡村地区的文化救亡第63-66页
        第二节 北碚文化圈的文化救亡第66-75页
中篇 “陪都”氛围之下的北碚文学与文化第75-129页
    引言第75-89页
    第四章 北碚文化圈的演艺实践第89-108页
        第一节 本土及旅碚剧团的演出第91-97页
        第二节 演讲与集会第97-108页
    第五章 北碚文化圈的文艺刊物第108-129页
        第一节 文艺刊物与泛文艺刊物第108-120页
        第二节 北碚文艺刊物的精神特质第120-129页
下篇 从文学文本到“生命文本”——“文人在北碚”的个案分析第129-191页
    引言第129-135页
    第六章 一片土地与一个生命——路翎在北碚第135-159页
        第一节 早慧:生命与文学的开端第135-145页
        第二节 北碚:路翎文学创作的起点与终点第145-159页
    第七章 旧诗与贫血——老舍与北碚第159-178页
        第一节 挣扎:现实生存与艺术追求的纠葛第159-167页
        第二节 皈依:文化之思的精神苦旅第167-178页
    第八章 从“雅舍”到世界——梁实秋与北碚第178-191页
        第一节 “雅舍”:流寓中的诗与思第178-187页
        第二节 从“雅舍”到世界第187-191页
结论第191-198页
附录第198-237页
    一、作品钩沉第198-220页
        《大声日报》副刊“哨兵”上的路翎作品第198-220页
    二、附表第220-232页
        1、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事业一览(1935)第220-225页
        2、1937-1946272年间在碚、迁碚及碚市周边村镇的机构第225-229页
        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驻朝阳辖区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一览表第229-232页
    三、访谈问卷第232-237页
        1、针对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职员的问卷表第232-234页
        2、针对民生公司民国职员的问卷表第234-237页
参考文献第237-2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247-248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248-254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254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军事法制现代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高分子体系共混和结晶及正庚烷层在石墨表面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