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随感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4页 |
|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 第8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本研究范围 | 第8-14页 |
| 一、 关于《新青年》的整体性研究 | 第9-11页 |
| 二、 关于《新青年》“随感录”的研究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新青年》“随感录”的基本面貌 | 第14-20页 |
| 第一节 《新青年》“随感录”专栏的创立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及其创作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新青年》“随感录”的观望视野 | 第20-33页 |
| 第一节 “随感录”作为一种历史在场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随感录”文学与政治的间色 | 第21-23页 |
| 第三节 “随感录”内部的思想异同 | 第23-33页 |
| 一、 关于革命 | 第23-25页 |
| 二、 关于政治 | 第25-26页 |
| 三、 关于人生 | 第26-28页 |
| 四、 关于两性 | 第28-29页 |
| 五、 关于文艺 | 第29-31页 |
| 六、 关于国粹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新青年》“随感录”的“随感体”特色 | 第33-58页 |
| 第一节 文体学溯源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随感体”的总体特色 | 第34-41页 |
| 一、 “随感体”的语言策略 | 第34页 |
| (一)白话代文言 | 第34-36页 |
| (二)呐喊与絮语 | 第36-37页 |
| (三)讽刺和曲笔 | 第37-38页 |
| 二、 “随感录”的思想方法及倾向 | 第38-41页 |
| (一)思想与主义 | 第39-40页 |
| (二)革命与人生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随感体”的个体风格 | 第41-58页 |
| 一、 陈独秀 | 第41-42页 |
| 二、 周氏兄弟 | 第42-51页 |
| 三、 钱玄同和刘半农 | 第51-55页 |
| 四、 陶履恭 | 第55-56页 |
| 五、 其他作家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