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逃离的时代记忆--论梁晓声的知青书写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二、梁晓声的知青体验及其影响 | 第10-12页 |
三、梁晓声创作的分期 | 第12-15页 |
第一章 为知青正名 | 第15-23页 |
第一节 知青岁月的歌者 | 第15-19页 |
一、死亡寓意崇高 | 第16-17页 |
二、理想装饰青春 | 第17-18页 |
三、人性冲淡苦难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知青文风 | 第19-23页 |
一、磅礴雄浑的英雄书写 | 第20页 |
二、朴素语言中的人物描绘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知青书写的扩展 | 第23-31页 |
第一节 从歌颂到反思 | 第23-28页 |
一、小人物的辛酸历史 | 第24-26页 |
二、“文革”时代特征:非理性和精神压抑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从高昂到低沉 | 第28-31页 |
一、“文革”时代背景的强化 | 第28-29页 |
二、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 第29-30页 |
三、线段组接的故事结构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无法逃离的“知青情结” | 第31-42页 |
第一节 梁晓声欲突破的原因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梁晓声的多种尝试 | 第33-38页 |
一、中西创作方法的杂糅 | 第33-36页 |
二、语言风格的转变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突破中的羁绊 | 第38-42页 |
一、根深蒂固的道德评判 | 第38-39页 |
二、知青生活体验的局限性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