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元杂剧包公戏与古希腊悲剧的法律观念比较
论接受美学中的类型视野
文学欣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之诗学比较研究
《泥墙》,《血和骨》,《泪洒豆满江》比较研究--以矛盾冲突为中心
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较研究
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戏仿概念的历史流变和理论内涵
柏格森喜剧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仿像理论
弥赛亚救赎理想下的“光晕”与“震惊”--论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宗教思想
反讽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义
中西文学中的交际花形象比较研究
麦克尤恩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比较研究
叶兆言和厄普代克作品中的悲剧美比较
中日神话中女神形象的比较研究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品中孤独意识比较研究
兰色姆“本体论批评”研究
谈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三江好》对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之《月亮上升的时候》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文体学在新历史主义小说翻译中的应用--A Case Study of Red Sorghum
厨房,女人的情结
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
丁玲与朴花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以1930年代的作品为中心
中韩早期普罗小说的创作特征比较研究
歌德和席勒文论、美学思想之比较
庄子与克尔凯郭尔痛感比较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文化翻译研究
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影响之比较
鲁迅与卡夫小说社会批判主题与反讽艺术的比较
中—法小说中青年野心家形象比较研究
80后创作的审美特质分析
“生之意识”的探寻--黄药眠文艺思想研究
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
论《热路》和《阿Q》的思想价值与艺术表现之比较
敦煌文献汉藏文学翻译研究--以《尚书》和《战国策》译文为例
汉藏文学翻译的艺术研究
什么是悲剧?——重新解读《悲剧的诞生》的尝试
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
审美意象结构研究
从《批评意识》看日内瓦学派的意识批评
林语堂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幽梦影》英译本为例
原始主义的现代回归--论波德莱尔原始主义创作倾向
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论王国维的悲剧美学思想
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木心的艺术风格考察
巴.布林贝赫诗学理论思想研究
由主体到本体——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研究
视觉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危机与生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