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之诗学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论题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诗品》与《文镜秘府论》文体特点比较 | 第15-23页 |
| ·创作背景 | 第15-17页 |
| ·《诗品》的创作背景 | 第15-16页 |
| ·《文镜秘府论》的创作背景 | 第16-17页 |
| ·特点比较 | 第17-23页 |
| ·开创性的文体 | 第17-19页 |
| ·系统性的结构 | 第19-21页 |
| ·继承性的语言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诗品》与《文镜秘府论》诗学批评比较 | 第23-40页 |
| ·诗学宗尚 | 第23-32页 |
| ·批评意识 | 第23-26页 |
| ·批评方法 | 第26-28页 |
| ·批评标准 | 第28-32页 |
| ·诗学本质 | 第32-40页 |
| ·诗学本源 | 第32-35页 |
| ·诗学本体 | 第35-37页 |
| ·诗学存在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诗品》与《文镜秘府论》美学批评比较 | 第40-53页 |
| ·审美特征 | 第40-48页 |
| ·“雅”与“怨”的儒家观念 | 第40-42页 |
| ·“清”与“奇”的道家思想 | 第42-45页 |
| ·“经”与“悟”的佛家理念 | 第45-48页 |
| ·艺术风格 | 第48-53页 |
| ·“兴”与“象”的融合 | 第48-51页 |
|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诗品》与《文镜秘府论》诗学影响比较 | 第53-58页 |
| ·历史价值与影响 | 第53-55页 |
| ·诗学传承与创新 | 第55-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谢辞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