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数字媒介中传统造型语言表现形式的探索与研究
《人间词话》:境界修辞论
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
中韩现代小说基督教救赎意识的比较研究--以北村、李文烈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及《人之子》为中心
试论悲剧的反审美性
“玄”——魏晋玄言诗与英国玄学派诗比较研究
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
新时期的漂泊叙事与现代性体验--对空间、时间、性别的家园体验
精神契合与文化对话--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在中国
语境·译者·译文--王尔德作品在中国(1909-1949)译介新探
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以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及安德烈·布勒东为例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佛教影响之比较研究
拉康理论与文学批评--以《金瓶梅》文本为分析对象
系统中的戏剧翻译--以1977-2010年英美戏剧汉译为例
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以英文版《中国文学》(1951-2000)为个案
博弈论视角下的重译者策略空间
从崇高到荒诞--论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论文学语言的模糊特性--兼析《老人与海》的模糊语言现象
论“隐含作者”
悲剧何以诞生--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批判
暗夜双生花--论昆汀与余华“暴力美学”的异同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
两个追求自由的悲剧形象--中西文化背景下孙悟空和浮士德比较
从语境理论视角看屠格涅夫小说的中译
从《拉奥孔》看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阿尔都塞思想研究
当代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研究
穿越时空的政治寓言--《动物农场》与《生死疲劳》的比较研究
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于连与祥子形象比较研究
斯里兰卡与中国民间幽默故事比较研究
知觉·语言·身体--梅洛—庞蒂的艺术观研究
海德格尔倾听的诗学思想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与无意识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之关系--兼对文学本质的思考
中韩现代家族小说比较研究--以巴金的《家》和廉想涉的《三代》为中心
太宰治与苏童颓废美对比研究
审美的异质同构--论唯美主义的审美追求与消费文化的审美倾向的共通性
论歌德文艺观与其人道主义思想的联系
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探讨
叙事学的转型与互补:从经典到后经典
论作家的超越意识
论生命痛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酷儿理论研究--以王尔德为个案
文本作品意义的诠释与探寻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
林黛玉与萨拉·伍德拉夫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对比研究
异曲同悲:《废都》与《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意识的比较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视野下《黑氏》与《德伯家的苔丝》比较研究
自然的沉思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生态思想之比较研究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