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强光照光时间影响玉米光合作用适应的机制
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活性成分影响的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与玉米互作影响磷吸收的机制研究
基于地物光谱仪与成像光谱仪耦合的玉米生长信息监测研究
玉米叶片点云去噪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渭北旱地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
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转录表达谱数据挖掘及WRKY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
玉米(Zea mays L.)与大豆(Glycine max)不同间作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及饲草产量与饲料品质的研究
玉米胚乳发育动态的转录组分析
流式细胞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氮效率评价
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特性分析
不同密度下陕A群、陕B群选育玉米自交系遗传效应分析
旱作农田地表覆盖对土壤氮素矿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旱作覆膜玉米农田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
利用转基因聚合创造高淀粉、高直链淀粉玉米新种质
旱地玉米栽培土壤水热运移特征与模型模拟
旱作覆膜玉米生物学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CERES-Maize模型的玉米产量预测及灌溉决策方法
灌溉量和覆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
玉米—小麦轮作农田土壤CO2排放对水肥供应的响应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制种玉米水氮高效耦合方式与机制研究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表型鉴定及QTL初步分析
自动渠槽管灌溉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对夏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玉米和大豆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鉴定评价
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管理研究
云南玉米品种在长江下游地区生长中后期光合产物的分配和转运
玉米高通量测序数据SNP检测流程的优化及应用
玉米大豆间作品种筛选及田间配置研究
Burkholderia susongensis L226提高玉米对土壤钾素利用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及棉花光合杂种优势研究
玉米果穗率与青贮饲料品质的关系
玉/豆间作下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玉米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育性恢复基因初定位
硅藻土和改性海泡石对氮磷钾的吸附特性及其复混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543的基本特性研究
玉米隐性核不育基因ms14的遗传分析与初步定位
玉米种质的遗传分化与雄穗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利用高密度SNP标记分析中国240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特征
玉米骨干亲本主要性状鉴定及配合力分析
玉米新品种强盛103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煤基复混肥与菌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基于AquaCrop模型的河套灌区玉米灌溉制度研究
施用各种形态猪粪和接种AMF对玉米—大豆轮作及玉米系统磷的农学效应
不同肥料配施对复垦土壤化学生物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施用不同肥料对复垦土壤无机磷形态及玉米品质产量的影响
多目标优化下山西省玉米施肥方案研究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