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 煤矿复垦土地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 煤矿复垦土地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2.1.1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历程 | 第14-15页 |
2.1.2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2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2.1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简述 | 第17页 |
2.2.2 国外土地复垦工作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3 土壤培肥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3.1 国内土壤培肥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3.1.1 无机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 第19页 |
3.1.2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 第19页 |
3.1.3 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 第19-22页 |
3.1.4 生物菌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 第22-23页 |
3.1.5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 第23-24页 |
3.2 国外复垦土壤培肥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3.2.1 复垦土壤性状研究 | 第24页 |
3.2.2 菌根微生物技术在矿区复垦的应用 | 第24-25页 |
3.2.3 废弃物在矿区复垦土壤的资源化利用 | 第25页 |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25-28页 |
4.1 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4.1.1 国内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4.1.2 国外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26页 |
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5 论文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8页 |
5.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5.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 试验区概况 | 第31-32页 |
1.1 古交市屯兰矿废弃物复垦区(试验区一) | 第31-32页 |
1.1.1 试验区基本情况简介 | 第31页 |
1.1.2 供试肥料及基质 | 第31页 |
1.1.3 供试菌肥 | 第31-32页 |
1.1.4 供试作物 | 第32页 |
1.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基地(试验区二) | 第32页 |
1.2.1 试验区基本情况简介 | 第32页 |
1.2.2 供试肥料及基质 | 第32页 |
1.2.3 供试菌肥 | 第32页 |
1.2.4 供试作物 | 第32页 |
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32-33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2.2 试验实施 | 第33页 |
3 土样采集时期及分析方法 | 第33页 |
4 试验统计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煤基复混肥料研制 | 第3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1.1.1 煤基复混肥供试材料来源及其分析化验 | 第34页 |
1.1.2 煤基复混肥原料分析化验方法 | 第34页 |
1.1.3 煤基复混肥供试材料养分含量 | 第34页 |
1.2 试验所用仪器 | 第34-35页 |
2 煤基复混肥制备 | 第35-36页 |
2.1 实验室煤基复混肥制备 | 第35-36页 |
2.2 煤基复混肥试生产 | 第36页 |
3 煤基复混肥养分含量 | 第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38-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38页 |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38页 |
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8-46页 |
2.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2.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1-46页 |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6-54页 |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49页 |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 第57-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57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57页 |
1.3 土样采集时期和采集方法 | 第57页 |
1.4 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57-58页 |
1.4.1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1.4.2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测定方法 | 第58页 |
1.4.3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89页 |
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PLFA量的影响 | 第58-71页 |
2.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微生物PLFA量的影响 | 第59-65页 |
2.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微生物PLFA量的影响 | 第65-71页 |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不同区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71-79页 |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71-75页 |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75-79页 |
2.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不同区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79-89页 |
2.3.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79-84页 |
2.3.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89页 |
3 讨论 | 第89-95页 |
3.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89-92页 |
3.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92页 |
3.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92-95页 |
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第96-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9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96页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96-97页 |
1.3.1 样品采集 | 第96页 |
1.3.2 样品测定 | 第96-9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9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2页 |
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97-105页 |
2.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97-99页 |
2.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99-100页 |
2.1.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2.1.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2.2.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2.2.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3页 |
4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 第115-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11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115页 |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115-116页 |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115页 |
1.3.2 土壤贮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 第115-116页 |
1.3.3 植株养分测定 | 第116页 |
1.4 肥料利用率计算公式 | 第116页 |
1.4.1 植株氮素吸收利用 | 第116页 |
1.4.2 氮素利用效率 | 第1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33页 |
2.1 试验区玉米生育期降水量分布特征 | 第116-117页 |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17-123页 |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2.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利用效率影响 | 第123-133页 |
2.3.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氮、磷、钾素积累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2.3.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4-130页 |
2.3.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氮、磷、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2.3.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氮、磷、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33-138页 |
3.1 讨论 | 第133-136页 |
3.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田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3.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氮、磷、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3.2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4页 |
1 结论 | 第138-141页 |
1.1 煤基复混肥料研制及其主要参数 | 第138页 |
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1.3 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1.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140页 |
1.5 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对水肥利用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2 研究特色 | 第141页 |
3 展望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0页 |
Abstract | 第160-163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6页 |
在读期间所参加课题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