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29页 |
1.1 丛枝菌根真菌简介 | 第10-13页 |
1.1.1 丛枝菌根真菌的概念及特点 | 第10页 |
1.1.2 丛枝菌根真菌的结构 | 第10-11页 |
1.1.3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机理 | 第11页 |
1.1.4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的因素 | 第11-13页 |
1.2 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的作用 | 第13-23页 |
1.2.1 AMF促进植物水分吸收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1.2.2 AMF促进植物营养元素吸收的作用机制 | 第14-17页 |
1.2.3 AMF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1.2.4 AMF影响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 | 第18-20页 |
1.2.5 AMF影响植物抗盐性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1.2.6 AMF影响植物抗重金属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1.3 丛枝菌根真菌的应用前景 | 第23页 |
1.4 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 第23-27页 |
1.4.1 磷素对植物体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2 菌根磷转运途径 | 第24-25页 |
1.4.3 磷酸转运基因 | 第25-27页 |
1.5 玉米对磷素的吸收规律 | 第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实验所用酶与试剂 | 第29-32页 |
2.1.3 引物 | 第32-33页 |
2.1.4 本实验所用菌株 | 第33页 |
2.1.5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2.1 室内实验种植方法 | 第33-34页 |
2.2.2 大田实验种植方法 | 第34页 |
2.2.3 AM真菌对植物根系侵染率的测定 | 第34页 |
2.2.4 玉米总R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2.2.5 反转录 | 第35-36页 |
2.2.6 qRT-PCR | 第36-37页 |
2.2.7 无机磷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2.2.8 全磷含量的测定 | 第37-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5页 |
3.1 磷酸转运基因对磷饥饿的响应 | 第39-42页 |
3.2 高共生效率玉米自交系的获得 | 第42-44页 |
3.2.1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培养 | 第42-43页 |
3.2.2 丛枝菌根真菌与玉米自交系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3.3 高共生效率玉米自交系磷含量的测定 | 第44-49页 |
3.3.1 大口期不同部位的磷含量 | 第44-47页 |
3.3.2 灌浆期不同部位的磷含量 | 第47-49页 |
3.4 磷酸转运基因在高共生效率玉米自交系中的时空表达模式 | 第49-55页 |
3.4.1 玉米大口期磷转运基因的表达 | 第49-51页 |
3.4.2 玉米灌浆期磷转运基因的表达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4.1 菌根共生与玉米磷饥饿响应基因的关系 | 第55页 |
4.2 不同玉米自交系根系菌根侵染率与其基因型的关系 | 第55页 |
4.3 丛枝菌根与玉米磷含量的关系 | 第55-56页 |
4.4 菌根共生与磷酸转运基因的关系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