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氮效率评价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氮效率研究的重要性第11-12页
    1.2 玉米氮素利用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1.2.1 氮素的作用第12页
        1.2.2 氮肥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3 氮效率、氮素积累和转运及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第13-14页
        1.3.1 氮效率第13页
        1.3.2 氮素积累和转运第13页
        1.3.3 氮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第13-14页
        1.3.4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第14页
    1.4 玉米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及氮高效玉米品种(自交系)指标的选择第14-15页
        1.4.1 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第14-15页
        1.4.2 玉米氮高效指标的筛选第15页
    1.5 氮代谢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第15-17页
        1.5.1 氮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的研究第15-17页
        1.5.2 碳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调控第17页
    1.6 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7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耐低氮性评价第19-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1.1 试验材料第19页
        2.1.2 试验设计第19-20页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页
        2.1.4 数据处理第2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0-30页
        2.2.1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自交系产量的影响第20-21页
        2.2.2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自交系生理指标的影响第21-24页
        2.2.3 玉米自交系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24-25页
        2.2.4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氮效率分析第25-26页
        2.2.5 不同施肥处理对两种类型玉米干物质量和转移量的影响第26-30页
        2.2.6 不同氮肥处理对两种类型玉米氮积累及转移量的影响第30页
    2.3 讨论第30-33页
        2.3.1 氮肥施用情况对不同氮效率类型玉米自交系划分的影响第30-31页
        2.3.2 氮肥施用情况对耐低氮指标选择的影响第31页
        2.3.3 施氮对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第31-32页
        2.3.4 施氮对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第32-33页
第三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苗期差异特性第33-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3.1.1 试验材料第33页
        3.1.2 试验设计第33页
        3.1.3 取样方法第33-34页
        3.1.4 测定项目第34-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3.2.1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类型自交系SPAD值的影响第38页
        3.2.2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类型自交系干物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3.2.3 不同施氮处理对两种类型自交系酶活性的影响第39-40页
        3.2.4 不同施氮处理对两种类型自交系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40-42页
    3.3 讨论第42-44页
        3.3.1 两种类型玉米自交系的SPAD值、干物质及氮含量的差异特性第42页
        3.3.2 两种类型玉米自交系酶活性的差异特性第42-43页
        3.3.3 两种类型玉米自交系基因表达的差异特性第43-44页
第四章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穗部性状及株高的QTL定位
下一篇:水稻粉质胚乳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