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氮效率研究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2 玉米氮素利用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1 氮素的作用 | 第12页 |
1.2.2 氮肥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氮效率、氮素积累和转运及干物质积累和转运 | 第13-14页 |
1.3.1 氮效率 | 第13页 |
1.3.2 氮素积累和转运 | 第13页 |
1.3.3 氮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 第13-14页 |
1.3.4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 | 第14页 |
1.4 玉米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及氮高效玉米品种(自交系)指标的选择 | 第14-15页 |
1.4.1 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 | 第14-15页 |
1.4.2 玉米氮高效指标的筛选 | 第15页 |
1.5 氮代谢过程中的分子调控 | 第15-17页 |
1.5.1 氮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的研究 | 第15-17页 |
1.5.2 碳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调控 | 第17页 |
1.6 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耐低氮性评价 | 第19-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30页 |
2.2.1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自交系产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2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自交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1-24页 |
2.2.3 玉米自交系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4-25页 |
2.2.4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氮效率分析 | 第25-26页 |
2.2.5 不同施肥处理对两种类型玉米干物质量和转移量的影响 | 第26-30页 |
2.2.6 不同氮肥处理对两种类型玉米氮积累及转移量的影响 | 第30页 |
2.3 讨论 | 第30-33页 |
2.3.1 氮肥施用情况对不同氮效率类型玉米自交系划分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2 氮肥施用情况对耐低氮指标选择的影响 | 第31页 |
2.3.3 施氮对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施氮对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苗期差异特性 | 第33-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3.1.3 取样方法 | 第33-34页 |
3.1.4 测定项目 | 第34-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2.1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类型自交系SPAD值的影响 | 第38页 |
3.2.2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类型自交系干物质和氮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不同施氮处理对两种类型自交系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4 不同施氮处理对两种类型自交系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 讨论 | 第42-44页 |
3.3.1 两种类型玉米自交系的SPAD值、干物质及氮含量的差异特性 | 第42页 |
3.3.2 两种类型玉米自交系酶活性的差异特性 | 第42-43页 |
3.3.3 两种类型玉米自交系基因表达的差异特性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