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2 间作对植株干物质重的影响 | 第11页 |
| 3 间作对植株环境小气候的影响 | 第11-13页 |
| 3.1 间作对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12页 |
| 3.2 间作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 3.3 间作对植株群体温、湿度和CO_2的影响 | 第13页 |
| 4 间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 5 间作对植株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4-16页 |
| 5.1 间作体系中植株对N营养吸收的影响 | 第14-15页 |
| 5.2 间作体系中植株对P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5页 |
| 5.3 间作体系中植株对K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 6 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 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6页 |
| 第二章 不同玉/豆间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26-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1.1 试验场地与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8-29页 |
| 1.4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2.1 不同玉/豆间作方式对玉米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 2.2 不同玉/豆间作方式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 2.3 不同玉/豆间作方式对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33-36页 |
| 2.4 不同玉/豆间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2.5 不同玉/豆间作方式下的产值分析 | 第37-40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间作对玉米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8-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1.1 试验场地与试验材料 | 第50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 1.3 调查项目和方法 | 第51页 |
| 1.4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 2.1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间作对玉米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51-54页 |
| 2.2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间作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 2.3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间作对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55-60页 |
| 2.4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 2.5 不同玉米品种与大豆间作下的产值分析 | 第61-64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0-80页 |
| 1 讨论 | 第70-74页 |
| 1.1 间作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 1.2 间作对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 1.3 间作对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72-73页 |
| 1.4 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 1.5 间作对大豆植株的影响 | 第74页 |
| 2 结论 | 第74-75页 |
| 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75页 |
| 4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