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 1.3.3 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氮素调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3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2.1 玉米生物量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 | 第17页 |
| 2.2.2 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2.2.3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响应特征及氮素调控机理 | 第18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 2.3.1 田间定位试验设计 | 第18-20页 |
| 2.3.2 OTC系统介绍及其模拟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 2.3.4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 第23-37页 |
|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 第23-26页 |
|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不同生育期茎秆生物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 3.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籽粒生物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玉米穗轴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34页 |
| 3.5 讨论 | 第34-35页 |
| 3.6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7-42页 |
|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3 讨论 | 第40-41页 |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株高与茎粗的影响 | 第42-49页 |
| 5.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 第42-44页 |
| 5.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茎粗的影响 | 第44-47页 |
| 5.3 讨论 | 第47页 |
| 5.4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氮素调控 | 第49-57页 |
| 6.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两季玉米收获期穗粒数的影响及其氮素调控 | 第49-51页 |
| 6.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两季玉米收获期千粒重的影响及其氮素调控 | 第51-53页 |
| 6.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两季旱作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氮素调控 | 第53-55页 |
| 6.4 讨论 | 第55-56页 |
| 6.5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7-61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