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543的基本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米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研究 | 第10-13页 |
1.2.2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性研究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1.1 材料 | 第16页 |
2.1.2 田间种植管理 | 第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20页 |
2.2.1 C543基本特性分析 | 第16-17页 |
2.2.2 育性恢复专效性测验 | 第17页 |
2.2.3 C543的胞质分类鉴定 | 第17页 |
2.2.4 C543的育性恢复分析 | 第17页 |
2.2.5 C543的遗传分析 | 第17-18页 |
2.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8-20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3.1 C543不育系的遗传稳定性 | 第21-22页 |
3.2 C543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22-25页 |
3.2.1 形态指标 | 第22-23页 |
3.2.2 生育期 | 第23页 |
3.2.3 生理指标 | 第23-25页 |
3.3 育性恢复专效性测验 | 第25-26页 |
3.4 C543的细胞质类型鉴定 | 第26页 |
3.5 C543的育性恢复分析 | 第26-30页 |
3.5.1 各组合F_1群体的育性表现 | 第26-27页 |
3.5.2 各组合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3.5.3 C543的遗传分析 | 第29-3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0-33页 |
4.1 讨论 | 第30-31页 |
4.1.1 C543不育性状的稳定性 | 第30页 |
4.1.2 C543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30页 |
4.1.3 C543的细胞质类型 | 第30-31页 |
4.1.4 C543的育性恢复和杂种优势 | 第31页 |
4.2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简介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