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论
五四时期科学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以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为例
论沈从文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怀旧世界的个性表达
思想史视野中的蒋光慈--兼论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与发展
张爱玲文学叙事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女性意识的演变
《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
梁实秋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艺术哲学
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承继与坚守--论“五四”理性个人主义文学的精神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小说月报》(1921—1930)戏剧翻译和创作研究
冰心文学与传统文化--“爱的哲学”根源的探讨
郁达夫的日本观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沈从文创作研究
瞿秋白的文艺探索与苏俄左翼思潮的关系
左翼话语的兴起--以“革命文学”论战为中心
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场域占位斗争考察(1896-1949)
历史梦魇与道路选择--试论历史观对周氏兄弟的影响
抗战前天津《益世报》文艺副刊研究(1915~1937)
1918年:文学革命的文本逻辑与现代文学发生的多重阐释--以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为中心
胡适文学思想论析
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
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1930年代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
战时国民党文艺政策的晴雨表--《文艺先锋》研究
从启蒙向革命转变的墨学背景--新文学资源论
王余杞考论
《文学杂志》与后期京派文学
重庆抗战文学中传播外国文化的主要报刊
“韧”的艺术--周恩来大后方抗战文艺思想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既是地域的,更是全国的--论抗战时期重庆《新蜀报》文艺副刊《蜀道》的两面性
抗战后期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与潮”--陪都重庆文学期刊《时与潮文艺》研究
“何其芳现象”新探
论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
丁玲的身份自救与行为背反:知识分子的人格拷问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想象的家园--吴宓与英国文学
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从《杂志》看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
1920年代上海之市民文化镜像--以《半月》和《紫罗兰》为中心
“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五四新文学的晚清思想渊源
作为基本美学范畴的“幽默”--以林语堂的“幽默”文艺观为中心的考察
1927年到1937年中国翻译文论研究
在方向转换的途中—创造社转向初探
殖民化语境下“五四”文学话语的偏至及当下反思
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
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