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编 序论:对于现代与西方浪漫主义的考察 | 第16-76页 |
第一章 关于现代 | 第16-43页 |
第一节 关于"现代"的语词——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 | 第16-25页 |
第二节 现代化与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 第25-31页 |
第三节 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 第31-43页 |
第二章 浪漫主义: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 | 第43-76页 |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追索 | 第43-51页 |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内涵 | 第51-56页 |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特征 | 第56-76页 |
第二编 二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第76-195页 |
第一章 浪漫主义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76-107页 |
第一节 西方生产方式的渗入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发生和扩大 | 第76-80页 |
第二节 现代都市的出现与人际关系的变化 | 第80-89页 |
第三节 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前的思想文化积累 | 第89-98页 |
第四节 浪漫主义思潮对五四启蒙主义思潮的反拨 | 第98-107页 |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发展状况 | 第107-136页 |
第一节 审美的人生与唯美的文学为浪漫主义思潮的诞生培下沃土 | 第107-117页 |
第二节 徐志摩与浪漫主义之花的移植 | 第117-124页 |
第三节 东方式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 第124-136页 |
第三章 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性质认定 | 第136-158页 |
第一节 对城市文明的质疑 | 第136-140页 |
第二节 对工具理性的拒绝 | 第140-147页 |
第三节 对世俗市侩的对抗 | 第147-152页 |
第四节 对历史理性的反思 | 第152-158页 |
第四章 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 | 第158-195页 |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风情画异质于西方浪漫主义的自然回归 | 第158-162页 |
第二节 情理和谐的人世之美异质于超世之思 | 第162-168页 |
第三节 心灵家园:此岸恬静的乡土田园异质于彼岸的天国 | 第168-172页 |
第四节 精神旨归:平民的求生异质于贵族的求胜 | 第172-178页 |
第五节 多元杂糅的风格异质于原生态纯然的浪漫主义思潮 | 第178-190页 |
第六节 因民族伤痛而独有的挽歌情结——无可化解的文化乡愁 | 第190-195页 |
第三编 四十年代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战火中缔造的"都市传奇" | 第195-252页 |
第一章 中日战争爆发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95-200页 |
第一节 中日战争爆发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 | 第195-200页 |
第二章 四十年代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 第200-216页 |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在四十年代产生的根源 | 第201-206页 |
第二节 四十年代浪漫主义的发展的情况: | 第206-216页 |
第三章 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性质认定 | 第216-234页 |
第一节 反抗现代文明中的机械化 | 第217-220页 |
第二节 反抗现代文明中的工具理性 | 第220-223页 |
第三节 反抗现代文明中的历史理性 | 第223-227页 |
第四节 反抗世俗:生命中偶然的邂逅、神秘气息的把握与宗教倾向 | 第227-234页 |
第四章 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 | 第234-252页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具典型性的浪漫主义思潮 | 第234-237页 |
第二节 在思辩与冥想中超离世俗 | 第237-239页 |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选择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历史使命的背离。 | 第239-242页 |
第四节 融合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的雅俗共赏之趣 | 第242-245页 |
第五节 现实的关怀与和谐明朗的审美风格 | 第245-248页 |
第六节 整合性——驳杂而多元的文学思潮中形成的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第248-252页 |
第四编 新时期以来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第252-357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252-277页 |
第一节 总体上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三个转型的总论) | 第252-269页 |
第二节 文化界的主体,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 | 第269-277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 第277-303页 |
第一节 新时期的时代氛围 | 第277-279页 |
第二节 两代人的回归和寻找 | 第279-282页 |
第三节 八十年代初期——新时期浪漫主义的复活 | 第282-292页 |
第四节 八十年代中期——知青一代在文化寻根中的发现 | 第292-300页 |
第五节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文精神的捍卫——清洁的精神 | 第300-303页 |
第三章 作为浪漫主义思潮的性质认定 | 第303-327页 |
第一节 回归自然反抗城市文明——恬静的自然与酷烈的自然都是灵魂的居所 | 第305-310页 |
第二节 精神的朝圣反对世俗化——神性光辉,超越性精神追求 | 第310-314页 |
第三节 自由精神的呼唤反抗工具理性的束缚——人性光彩,人文精神的捍卫 | 第314-319页 |
第四节 回归心灵的世界反抗历史理性主义——在终极价值的探问中反思"进步"与"落后" | 第319-327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特征 | 第327-351页 |
第一节 驳杂而多元的文化激荡中造就的非典型性浪漫主义 | 第327-334页 |
第二节 辽阔的文化空间 | 第334-338页 |
第三节 深切的现实关怀 | 第338-341页 |
第四节 强烈的平民意识 | 第341-343页 |
第五节 浓厚的信仰情结和升华的人类精神 | 第343-348页 |
第六节 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背离 | 第348-35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351-357页 |
第一节 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特殊性 | 第351-353页 |
第二节 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阶段性特征 | 第353-355页 |
第三节 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意义 | 第35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357-364页 |
后记 | 第364-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