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浅论胡风文艺思想的渊源与精髓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吴芳吉文艺思想研究
明丽苏北与清隽江南--论汪曾祺、陆文夫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书写
传奇叙事与“异族”叙事--陈河小说叙事研究
从梁实秋的道德实践和文学实践中探析其文化理想
论区域民俗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胡也频创作论
《文艺春秋》(1944-1949)杂志研究
《妇女杂志》(1915-1920)女性叙事研究
鲁迅的翻译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
“新英雄主义”与萧军四十年代的创作道路
旧时月色旧时人--20世纪三位学人的精神探寻
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
《文艺阵地》研究
在时代要求与个性追求的矛盾冲突中艰难行进--论艾青与延安文艺
邵洵美的文艺探索之路--从《狮吼》《金屋》到《论语》
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转变
历史语境中的重新审视--论《新青年》对西方文化的译介
力与情感的变奏——中国二十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与个体意识
伪满洲文学中的东方主义
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
从《新青年》到“新青年”--五四青年对《新青年》杂志的阅读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
论梁实秋早期的文学批评观
《新青年》中的“科学”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20世纪30年代的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研究
“自我”形象的塑造、改写与重构--《沫若自传》研究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解放初吴宓的生存空间--1949—1955年《吴宓日记》研究
“为艺术”与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革命”话语
1915-1936:中国新文学“写实”概念考论
鲁迅梁实秋论争中的人性话语重读
论沈从文的和谐审美观
中共中央南方局文艺界统战工作初步研究
三十年代中日文艺大众化运动比较
《文艺阵地》中外国文学论
论抗战文学功能论争中的审美话语诉求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以《小说选集》编选者的作用为中心
回归历史的本真--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
论新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阐释与接受--以学衡派和梁实秋为个案
“不自由”语境中的自由追求--“太白派”作家研究
左翼叙事在解放区语境中的变异
“异类的古典”—梁实秋文艺思想评述
论毛泽东大众化文艺思想
幽默历史视野中林语堂幽默理论的价值
叶公超文学批评观述评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