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论“战国策”派的“民族文学”观
李初梨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研究
老舍通俗文艺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中国新文学大系》初探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下的革命作家与南洋的关系--洪灵菲、许杰、马宁研究
论新人文主义对梁实秋和吴宓文学观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看白话文的推广
想象娜拉--介入“五四”时期男性中心文化的一条路径
胡适与美国文化--康乃尔大学时期胡适研究
“京派”刊物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新文学的转向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1917年-1949年)
学术:小说之外的沈从文--49年之前沈从文的学术准备
唯美的实践——《金屋月刊》与邵洵美
郁达夫新马时期的文艺思想
郁达夫文艺理论初探
郁达夫与俄国民粹主义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婆媳关系
林徽因与京派
论丁玲的思想转型及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
《创造月刊》1926-1929--创造社文化特征的转换与中国的文化创造
《小说月报》(1921-1922)的译介文学研究
从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艺大众化
“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
东西洋留学生的对话--以现代评论派与鲁迅为主
论吴宓的道德济世思想
周文创作与左翼文学
艰难的蜕变—论解放区作家的创作转型
分歧与尺度--新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批评之反思
上海市民的精神“大世界”--民国小报巨擘《晶报》研究
解读林语堂的“幽默”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试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体
“世界文化之源”与“域外文化”--评苏雪林文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
通往1928:早期革命文学的酝酿
论老舍早期的文艺思想
青年文化视阈:“左联”社团文学创作论
时代大潮中的独立抒写者--老舍人格自恋特质微探
论文学研究会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漩涡里的生存--从主体与革命和体制之间的关系论丁玲的转向
论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
城市空间视阈下左翼和新感觉派文学的疏离与融合
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
新时期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叙事探微--以新时期乡土报告文学为例
苏青作品中的空间意象研究
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考察
现代性批评的两翼:理性批判与审美救赎
丁玲与延安文艺运动
“鸳鸯蝴蝶派”之再考察:1920年代上海文人交游网络
从《新潮》看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起步与成长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