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理论探讨的深入 | 第11-17页 |
第一节 介绍、翻译与引进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全面深化 | 第13-17页 |
第二章 批评实践的展开 | 第17-38页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第18-23页 |
一 论文的发表和著作的出版情况 | 第18-21页 |
二 研究的特点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接受研究 | 第23-33页 |
一 现代文学读者理论的重新发现 | 第23-24页 |
二 作家作品接受研究 | 第24-33页 |
三 期待视野 | 第33页 |
第三节 效应研究 | 第33-38页 |
一 本文的空白与召唤结构 | 第34-36页 |
二 游移视点与格式塔建构 | 第36-37页 |
三 隐含的读者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实绩与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在互动中彼此推进 | 第40-44页 |
一 西方接受反应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 第40-42页 |
二 立足本土、融贯中西的学术追求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