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一条新的古河:古典文学对周作人影响的基本脉络
书生意气下的思想启蒙--从《西滢闲话》说起
寻找失落的碎片--论沈从文的湘西民俗叙事
周作人中庸思想探源
秋瑾的文学创作与多重文化人格
中国现代作家对福楼拜的接受研究
解放区文艺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白话文运动中的《新青年》
论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以及鲁迅所参与的报刊活动
鲁迅和林语堂:关于19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
现代传媒与《学衡》的命运阐释
论老舍的从教生涯及其教育观的文学呈现
论任访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东西文化观
王瑶学术思想研究
民俗文化背景中的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
《民权素》研究
梁实秋的美学思想
域外视觉—丁来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呐喊”前的“心声”--鲁迅加入《新青年》及其原因探究
试论丰子恺的文化选择
《文学改良刍议》与清代学术传统
打开时代的一扇窗--《新青年》通信栏目角色研究
赤胆热血与焦虑人生--论左翼文学的青春品格
《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
论文学民族性的地域内容
从“先驱”到“附逆”--周作人“附逆”之思想、文化心态研究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
1920-1940年代沈从文的自由主义精神追求
《苦闷的象征》与鲁迅的文艺观
“人生形式”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
心灵的独舞--论庐隐爱的追寻与其文学创作
论胡兰成的文学理念与文学追求
审美世界与伦理世界的互动与反动--胡兰成生命诗学研究
女性的逃离--论萧军对照下的萧红
明月千里女儿情--月亮意象和现当代女作家审美文化心理的研究
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
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研究
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
审美与自由—胡秋原文艺思想研究
《新潮》与新文化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研究
周作人与道家思想
“互文性”视阈下改革前《小说月报》的编辑理念--改革前《小说月报》(1910-1920)“副文本”研究
冯雪峰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论
论五四“科学”与当代“科学”的观念差异及其对文学之影响
《无名书》追寻母题探讨
异域知已: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述论--以《沈从文传》为中心
爱的缺失与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性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