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文学史的一种微观考察视角:文学革命的文本逻辑与现代文学发生的具体行为 | 第8-18页 |
第一节 意义描述的障碍:文学史观对文学革命意义阐释的规约 | 第8-13页 |
第二节 历史还原的阻力:五四运动对文学革命意义阐释的干扰 | 第13-18页 |
第一章 1918年的陈独秀与胡适:文学革命建构逻辑的转向与现代文学发生起点的微观考察 | 第18-34页 |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伦理觉悟”逻辑:革命冲动的历史循环与文学革命发生的虚设性起点 | 第18-26页 |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建设论”:“再造文明”的理论视野与文学革命的建构空间的全面开拓 | 第26-34页 |
第二章 1918年的鲁迅与周作人:现代文学传统发生起点的重新解读与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压抑的理论阐释 | 第34-58页 |
第一节 被遮蔽的思想资源:关于现代文学发生前史的一种描述 | 第34-39页 |
第二节 主流视野的误读: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压抑的理论阐释 | 第39-49页 |
第三节 边缘思想的还原与解读:关于现代文学传统形成起点的一种解释 | 第49-58页 |
第三章 历史景观与意义生成:文学革命的文本逻辑与现代文学发生的阐释维度 | 第58-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三年之后 继续荒芜——代为后记 | 第67-70页 |
附: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