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研究
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比较研究
中國文學史中的杜甫書寫(1904-1949)
昆明文学的地方性研究
两宋时期福建文学编年史
《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
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现代作家熊式一文学创作研究
“国家文化秩序”与晋域女性创作现象研究(1950-1970)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李长之文学史写作之精神史观研究
从《中国大文学史》看谢无量文学史书写的传统视角
从宋明清古文选本看《史记》的文学经典化
文学史经典的建构与重写--以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为对象
鍾文烝交遊及其未刊稿《乙閏錄》研究
京派:“传不习乎?”--危机中的艺术活动与文化重构(1933-1948)
国家话语与刘三姐文本的演化(1949-1966年)
重访现代文学中“脆弱的个人”-第三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反思
想象文学史的方法--论王德威“抒情传统”文学史观
现代川籍作家作品中的方言运用现象研究
蔡邕奏议文研究
《桐城文学渊源考》初探
文学史上的1980
“五鬼”辨证
张养浩年谱
谢榛行实交游考论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
初唐后期宫廷政治斗争与文学--以五王政变为研究中心
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语图关系研究
日本“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研究
京派作家笔下的意象世界
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戴良年谱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日本中介
司马长风与唐弢文学史观研究--以“民族性”为中心
地方性书写的意义与局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文学地理学探讨
栖霞山文学研究初探
《剑桥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观、述评方法、抒情与审美
时代语境中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书写
元代蒙古色目文人对汉语文学思想的认同研究
南北朝经学史
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探源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借明末文学为新文学开道潜在话语初探
闻一多“大循环”文学史观探讨
八仙宝物描写的功能性研究
唐宋八大家与佛教
魏晋文学团体与友情
邺下文人集团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