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文学地理学” | 第10页 |
第二节“地方性书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韩少功《马桥词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6页 |
第四节 现有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 第16-18页 |
第一章“地方”在文学史中的功能与意义 | 第18-27页 |
第一节 作为风格的“地方” | 第18-20页 |
一、风格与地理的关系是自然的,而不是自觉的 | 第18-19页 |
二、《马桥词典》与地方风格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作为流派的“地方” | 第20-21页 |
一、文学流派与地缘自觉 | 第20-21页 |
二、《马桥词典》与地域流派 | 第21页 |
第三节 作为题材的“地方” | 第21-23页 |
一、地域题材在文学中的运用 | 第21-22页 |
二、题材的地方性不等于主题的地方性 | 第22-23页 |
第四节 作为主题的“地方” | 第23-27页 |
一、作为主题的“地方”与民族国家文学 | 第23-25页 |
二、赋予“马桥”这样一个地方以无限广阔的经验 | 第25-27页 |
第二章《马桥词典》中文学地理学的构成维度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地方风物的呈现 | 第27-30页 |
一、具体的风物 | 第27-29页 |
二、去符号化的风物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历史地理的溯源 | 第30-32页 |
一、历史地理的溯源与历史地理的还原 | 第30-31页 |
二、另一部历史 | 第31-32页 |
第三节“异位空间”的勾勒 | 第32-35页 |
一、“异位空间”与对权力话语的涂抹 | 第32-34页 |
二、“外在于一切地方”的“真实空间”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诗性空间的营造 | 第35-38页 |
一、“文学如何叙述地方”与“地方如何被文学地叙述” | 第35-36页 |
二、《马桥词典》的诗性空间 | 第36-38页 |
第三章《马桥词典》的地方性书写的几个悖论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与国家认同的悖论 | 第38-41页 |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化知识 | 第38-40页 |
二、词典:地方性知识的“去地方化”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身体意识与观念表达的悖论 | 第41-44页 |
一、身体经验与身体意识 | 第41-43页 |
二、无法编码之物的被编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的悖论 | 第44-47页 |
一、个人记忆的私人性与词典形式的普遍性 | 第44-45页 |
二、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文学书写与政治诉求的悖论 | 第47-49页 |
一、文学本体的自觉意识 | 第47-48页 |
二、“压抑和反抗的写作”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