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

《剑桥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观、述评方法、抒情与审美

内容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4页
绪论第14-28页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编撰与研究之回顾第14-18页
  一、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创立第14-15页
  二、建国后中国文学史编撰及研究第15-16页
  三、上世纪80年代后“文学史学”的构建与研究走向第16-18页
 第二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编撰与研究概述第18-28页
  一、《剑桥中国文学史》编撰概况第19-22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22-25页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5-28页
第一章 文学文化观与文学文化史第28-54页
 第一节 文学文化观的理论探索第28-31页
  一、当代中西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第28-29页
  二、该著编撰者的文学文化观及其实践第29-31页
 第二节 “文学文化史”的呈现方式第31-46页
  一、文学文化史的横剖面第31-37页
  二、文学文化史的演进线第37-43页
  三、辩证深析的文学文化论点第43-46页
 第三节 基于“文学文化史”理念的文学史分期第46-52页
  一、文学分期方法第47页
  二、该著的分期创新第47-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二章 “话语建构”述评模式第54-78页
 第一节 文学史的述评方法与模式第55-57页
  一、述评方法的历史沿革第55-56页
  二、述评方法的新融通第56-57页
 第二节 “话语建构”模式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第57-76页
  一、“话语”与“话语建构”第57-58页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话语建构”述评特色第58-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三章 对中国抒情文学与审美之认识第78-103页
 第一节 叙事与抒情第78-87页
  一、中西叙事与抒情观比较第78-81页
  二、该著对抒情文学的忽视第81-87页
 第二节 思辨与审美第87-95页
  一、中西文学审美观比较第87-88页
  二、审美的误读与创见第88-95页
 第三节 宇文所安对抒情审美问题的再思考第95-102页
  一、中国文学抒情性的解读张力第96-99页
  二、世界比较视域下的中式审美第99-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结语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后记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鱼肠道油脂分解菌的分离及其在宿主脂类吸收中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汉语双字词早期加工阶段整词语义与语法信息的启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