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3-33页 |
第一节 “癖”或“花鸟画”:危机中的风雅生活 | 第13-20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检视:“京派”与经典文化史的回归 | 第20-33页 |
第一章 雅集或艺术作为一种公共领域 | 第33-61页 |
第一节 “美”的招引:新的敏感性与现代知识谱系的拓展 | 第33-40页 |
第二节 “自然与理想境界”:古典画学的流响 | 第40-47页 |
第三节 新旧艺文圈的碰撞 | 第47-52页 |
第四节 校园里的游艺活动:年轻一代的审美选择 | 第52-61页 |
第二章 “西典”与“中典”的会通 | 第61-76页 |
第一节 “艺术周刊”的诞生:“从找寻自己的路说起” | 第61-64页 |
第二节 东方性与现代性之间 | 第64-69页 |
第三节 新经验的招引:“苏俄”艺术译介 | 第69-76页 |
第三章 “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传统 | 第76-90页 |
第一节 “怎样看中国画”:重新认识艺术传统 | 第76-82页 |
第二节 “伦敦艺展”:多重角力中的“中国形象” | 第82-90页 |
第四章 “艺术有什么用?” | 第90-121页 |
第一节 危机与写作:客观性的寻求或沉思与行动的倒转 | 第90-102页 |
第二节 爱欲主体与自我书写:精神观视能力的拓展 | 第102-110页 |
第三节 批判与反思:“过去农村”的典范呈现及传统社区的失落 | 第110-121页 |
第五章 “美育重造政治” | 第121-139页 |
第一节 战后乱象与“艺教”功能的再提倡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在裂隙中行走:召唤失落的“艺教”传统 | 第125-139页 |
结语 | 第139-154页 |
第一节 现代危机与文化重构之再考察 | 第139-149页 |
第二节 价值或疑惑:当代视域中的“京派”与“京派”研究 | 第149-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1页 |
附录一 | 第161-164页 |
附录二 | 第164-16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68-169页 |
后记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