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刘三姐叙述 | 第13-21页 |
| 2.1 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 | 第13-16页 |
| 2.2 古代刘三姐传说的文本化 | 第16-20页 |
| 2.2.1 历史文献中的岭南 | 第16页 |
| 2.2.2 古代文人笔下的刘三姐 | 第16-19页 |
| 2.2.3 刘三姐传说戏曲化开端——昆曲《雪中人》 | 第19-20页 |
| 2.3 民国时期刘三姐的创作与研究——歌剧《刘三妹》 | 第20-21页 |
| 3 当代刘三姐文本产生的国家话语背景——以1949年至1966年为例 | 第21-25页 |
| 3.1 从平民文学到“新的人民文艺” | 第21-22页 |
| 3.2 少数民族文学获得良好发展契机 | 第22-25页 |
| 4 国家话语下刘三姐文本改编崭露头角——彩调剧《刘三姐》 | 第25-39页 |
| 4.1 新中国成立后刘三姐传说的文本化和戏剧化 | 第25页 |
| 4.2 戏曲改革 | 第25-27页 |
| 4.3 国家领导(文学规范)下的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 | 第27-30页 |
| 4.4 国家文学政策话语规范与刘三姐的改编 | 第30-39页 |
| 5 国家话语的深入——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 | 第39-43页 |
| 5.1 歌舞剧《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 第39-40页 |
| 5.2 光彩夺目的英雄刘三姐形象 | 第40页 |
| 5.3 歌舞剧《刘三姐》受到广泛好评 | 第40-43页 |
| 6 国家话语的大众化——电影《刘三姐》蜚声海外 | 第43-45页 |
| 6.1 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 第43页 |
| 6.2 家喻户晓的刘三姐 | 第43-45页 |
| 7 当代刘三姐的成功与局限 | 第45-47页 |
| 7.1 《刘三姐》的成功 | 第45-46页 |
| 7.2 文本的时代局限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