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三)选题缘由与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一、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分歧差异 | 第19-40页 |
(一)文学史从何谈起 | 第19-22页 |
(二)文学史解读的类别差异 | 第22-38页 |
1.诗文独大与轶事填充:作家解读的不同 | 第23-28页 |
(1)山水诗人与孤傲个人:谢灵运的不同观照 | 第23-24页 |
(2)文体革新家与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不同侧面 | 第24-25页 |
(3)实用诗文作者与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不同定位 | 第25-26页 |
(4)文体革新与文化地理:苏轼的不同书写 | 第26-27页 |
(5)创伤抒情与文字之祸:高启的不同处理 | 第27-28页 |
2.艺术鉴赏与创新切入:作品解读的差异 | 第28-33页 |
(1)诗歌之源与祭祀记诵:《诗经》的不同解读 | 第28-30页 |
(2)文本鉴赏与形象塑造:《楚辞》的不同解读 | 第30-31页 |
(3)艳遇故事与贵族文化:《游仙窟》的不同解读 | 第31页 |
(4)艺术之美与英雄主义:《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 第31-33页 |
3.“遗老遗少”与领异标新的文体解读 | 第33-37页 |
(1)新体诗与永明圈:永明体 | 第33-34页 |
(2)单调刻板与佛教解读:宫体诗 | 第34-35页 |
(3)禁锢思想与激发创新之分:“八股文” | 第35-37页 |
4.事实铺陈与文化建构:文化事件解读 | 第37-38页 |
(1)隐喻文化中断与查无史料之辩:“焚书坑儒” | 第37-38页 |
(2)客观事实与文化建构之异:“北”与“南” | 第38页 |
(三)小结 | 第38-40页 |
二、文学史叙述内容的详略有别 | 第40-51页 |
(一)袁本特具的叙述重心 | 第40-43页 |
1.记言见长的叙事散文:《国语》 | 第40页 |
2.高超的艺术成就:《战国策》 | 第40-41页 |
3.古诗新范本:两汉乐府诗 | 第41-42页 |
4.引例详实的魏晋时期志怪志人小说 | 第42页 |
5.盛唐的象征与落魄文人:李白 | 第42-43页 |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特别的着力点 | 第43-50页 |
1.辨伪推断:《尚书》 | 第43-44页 |
2.佛教与文学 | 第44-45页 |
3.特举文体:题画诗 | 第45-46页 |
4.城市叙述 | 第46-47页 |
5.女性文学 | 第47-49页 |
6.创新阐述:蒋士铨 | 第49-50页 |
(三)小结 | 第50-51页 |
三、文学史叙述的结构模式 | 第51-63页 |
(一)文学史分期 | 第51-58页 |
1.中外文学史分期方法归类 | 第51-52页 |
2.袁本《中国文学史》的“三古七段”分期法 | 第52-54页 |
3.《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文化”分期法 | 第54-58页 |
(二)文学史的章节布局:一元四分与同心同圆 | 第58-61页 |
(三)小结 | 第61-63页 |
四、《中国文学史》书写的主体建构与他者观照 | 第63-82页 |
(一)文学史观——“一体两翼”与“文学文化史” | 第64-70页 |
1.袁行霈本的“一体两翼”: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 | 第65-66页 |
2.《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文化史”:物质文化与圈子文化 | 第66-70页 |
(1)物质文化 | 第66-68页 |
(2)圈子文化 | 第68-70页 |
(二)编者群体:国内翘楚与多元背景 | 第70-74页 |
(三)预期读者:大学师生与非专业英语读者 | 第74-76页 |
(四)叙述立场:“偶像化”与“去经典化” | 第76-80页 |
(五)小结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