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

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日本中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绪论第8-40页
    一、“文学”观念研究序说第13-22页
    二、古今历时的观念演变第22-31页
    三、中日共时的研究视角第31-35页
    四、“文学”观念研究综述第35-40页
第一章 “文学”新义的输入与确立第40-74页
    第一节 “文学”与literature对译的成立第42-56页
        一、“文学”的传统义项第43-47页
        二、literature的汉译第47-52页
        三、literature的和译第52-56页
    第二节 “文学”学科的输入第56-62页
        一、日本文学学科的成立第57-59页
        二、“文学”早期输入与赴日教育考察第59-62页
    第三节 “文学”学科的确立第62-74页
        一、“文学”立科与东西文化交涉第64-67页
        二、“文学”狭义化与学科结构调整第67-71页
        三、“文学”的确立与教学研究第71-74页
第二章 定义“文学”的方法第74-106页
    第一节 章太炎“文学”定义与传统第79-86页
        一、守旧:对章太炎“文学”概念的误解第80-83页
        二、趋新:章太炎“文学”定义历程第83-86页
    第二节 章太炎“文学”定义与日本资源第86-95页
        一、章太炎与涟江保第87-90页
        二、涟江保的文学论述和日本中介第90-93页
        三、章太炎文学概念的涵化功能第93-95页
    第三节 “文学”定义与情智之分第95-106页
        一、章太炎的文学概念与东西文化交涉第96-99页
        二、章太炎文学概念与文明史观第99-101页
        三、文学的“情”“智”之分与明治社会学第101-103页
        四、余论:周作人的划分第103-106页
第三章 “文学”范畴的建构与小说第106-139页
    第一节 小说不附于文学第108-120页
        一、模糊的“文学”范畴观第110-114页
        二、传统的“小说”观第114-117页
        三、“小说”不附于“文学”第117-120页
    第二节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第120-132页
        一、“域外”之“小说非文学”观念第121-124页
        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第124-128页
        三、明治文学概念中的小说位置第128-132页
    第三节 政治小说与文学范畴建构第132-139页
        一、政治小说与明治文学脉络第133-135页
        二、政治小说与载道观念第135-139页
第四章 “文学”范畴的建构与戏曲第139-163页
    第一节 戏曲与现代文学观念框架第141-149页
        一、“文”价值论观念与戏曲位置第141-144页
        二、“文”形构论观念与戏曲位置第144-146页
        三、现代文学范畴的输入与戏曲第146-149页
    第二节 王国维的文学范畴体系引入第149-156页
        一、王国维的学术分科思想第150-152页
        二、王国维的文学下位概念第152-153页
        三、王国维文学体系中的戏曲第153-156页
    第三节 戏曲史书写与文学范畴建构第156-163页
        一、历史书写建构文学范畴第156-159页
        二、戏曲史书写方法与日本的关系第159-160页
        三、明治演剧观念与中国戏曲论第160-163页
第五章 “文学”观念的“反向格义”第163-191页
    第一节 文学与空间关系的建构第165-180页
        一、文学与南北关系的再阐释第166-169页
        二、风俗政教论下的文学与地理第169-171页
        三、自然气感论下的文学与地理第171-172页
        四、文学地理论的日本资源第172-176页
        五、文学地理关系与西方哲学第176-180页
    第二节 时间维度的建构第180-191页
        一、文学史书写与学科建构第181-183页
        二、文学史书写与文学史本源第183-184页
        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史观与文学观念建构第184-191页
结语第191-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8页
后记第208-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洁净真空泵用永磁同步电动机多物理场分析
下一篇:介质高频特性对GIS绝缘子绝缘性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