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商人形象的比较
中国海外华文女作家研究的学术历程
新世纪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主题研究
论叙事中的爱情或恐怖
从生态整体主义角度比较《瓦尔登湖》和《庄子》的生态文学特点
福克纳与莫言小说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列维纳斯诗歌批评中的他者
善的实现:玛莎·努斯鲍姆的古希腊悲剧理解
“帝国回写”:互文性下殖民主义对身份认知的影响
国民性的批判与拯救--鲁迅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
文学形式的认知功能:本土性与世界性--以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变异为中心
伍尔夫与陈染小说“姐妹情谊”主题比较研究
“大象无形”—21世纪之交英语文学中的人象共同体研究
刘慈欣的英雄道德
将天国建在人间—谢颂羔(1895-1974)的文化理想与人生实践
19、20世纪西方旅藏游记中的西藏形象研究
论小说中的预兆梦与幻境梦
出埃及叙事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研究
金东里和沈从文小说中流浪意识对比研究
欧美歌特小说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化及文化意蕴
近十年(2009-2018)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引进出版研究
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的比较研究
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现象反思
与谢芜村与王维诗歌画面的比较研究
王国维与方东美悲剧观比较
亚瑟尔·十娃子诗歌的家园意识研究
民间信仰视阈下莫言与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
后殖民批评视野下恩古吉与沃尔科特戏剧作品对比研究--以《我想结婚就结婚》和《猴山上的梦》为例
康拉德与老舍笔下中英形象的比较
当代非洲戏剧中的身份认同研究--以《我想结婚就结婚》和《国王的侍从》为例
余华与小林多喜二创作的“底层书写”研究
家园建构与精神还乡--托妮·莫里森《天堂》与阎连科《受活》家园主题比较研究
卡夫卡与余华小说权力书写比较研究--以《城堡》和《第七天》为例
逃离与回归--《美狄亚》《玩偶之家》《逃离》中的女性逃离母题比较研究
从三重镜像看旧金山唐人街“越界体验”,1860s-1920s
美洲的美狄亚:奇卡诺与拉美文学中的美狄亚原型再创作戏剧比较研究
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学消费--新时期以来文学消费的演化逻辑
歌德《埃尔佩诺》与纪君祥《赵氏孤儿》关系探究
美的蜕变—莎士比亚、马克·吐温和萧伯纳笔下的贞德形象比较研究
三足乌的神话原型探究与文化阐释
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基于《两个世界评论》(1900-1930)的分析
哲人对诗的修正--以柏拉图《理想国》卷三为中心
《长恨歌》与《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异化研究
不同文化境况对“家”的透视--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之比较研究
中英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对比研究--以《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为例
北宋室町詩禪綜合研究
试比较《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史诗性特征
萧红与林芙美子及其作品中平民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北美新移民女作家作品中的母国文化意象--以严歌苓、张翎为例
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混血儿文化境遇研究--以谭恩美、张翎为例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