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5-16页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近十年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及其引进出版机构分析 | 第20-35页 |
2.1 近十年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引进出版概况 | 第20-26页 |
2.2 出版机构分析 | 第26-31页 |
2.2.1 引进出版领头羊:科幻世界杂志社 | 第27-28页 |
2.2.2 引进出版新生力量:读客文化 | 第28-29页 |
2.2.3 出版模式 | 第29-30页 |
2.2.4 出版理念和战略 | 第30-31页 |
2.3 作家作品分析 | 第31-35页 |
2.3.1 引进作家分析 | 第31-33页 |
2.3.2 引进作品分析 | 第33-35页 |
3 近十年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的引进与出版 | 第35-44页 |
3.1 选题引进 | 第35-37页 |
3.1.1 引进时间 | 第35-36页 |
3.1.2 引进方式 | 第36-37页 |
3.2 翻译工作 | 第37-39页 |
3.2.1 组织形式 | 第38页 |
3.2.2 译者类型 | 第38-39页 |
3.3 创新产品形态 | 第39-44页 |
3.3.1 纸质书的装帧设计 | 第39-42页 |
3.3.2 电子书的开发运营 | 第42-44页 |
4 近十年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的营销与推广 | 第44-55页 |
4.1 图书营销 | 第46-51页 |
4.1.1 传统营销 | 第46-48页 |
4.1.2 网络营销 | 第48-51页 |
4.2 出版机构推广 | 第51-55页 |
4.2.1 宽度推广:建立品牌知名度 | 第51-52页 |
4.2.2 深度推广:让品牌深入人心 | 第52页 |
4.2.3 高度维护:提升机构影响力 | 第52-55页 |
5 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引进出版存在的问题 | 第55-59页 |
5.1 引进过程 | 第55-56页 |
5.1.1 版权引进的滞后性 | 第55-56页 |
5.1.2 选题的文化折扣现象 | 第56页 |
5.2 出版过程 | 第56-57页 |
5.2.1 出版机构相对分散,规模有限 | 第56-57页 |
5.2.2 翻译质量不佳,编辑把关不严 | 第57页 |
5.3 营销过程 | 第57-59页 |
5.3.1 缺乏“刷屏式”特色活动 | 第57-58页 |
5.3.2 网络社群更进缓慢甚至趋停 | 第58-59页 |
6 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引进出版对策分析 | 第59-66页 |
6.1 针对引进过程的建议 | 第59-60页 |
6.1.1 加强与西方科幻界的联系,提升选题时效与质量 | 第59-60页 |
6.1.2 理性对待文化差异,通过积极引导消减文化折扣 | 第60页 |
6.2 针对出版过程的建议 | 第60-62页 |
6.2.1 增强出版机构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科幻出版联盟 | 第60-61页 |
6.2.2 加强科幻文学翻译队伍建设,提高译者科学素养 | 第61-62页 |
6.3 针对营销过程的建议 | 第62-63页 |
6.3.1 全媒体助力活动营销,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 第62页 |
6.3.2 开设单独的新媒体部门,专人专项运营网络社群 | 第62-63页 |
6.4 针对科幻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整体优化建议 | 第63-66页 |
6.4.1 重视科幻基础教育,提高社会对科幻的认知 | 第63-64页 |
6.4.2 加强与影视的互动,运用IP带动出版发展 | 第64页 |
6.4.3 助推科幻出版多途径融合发展 | 第64-6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