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人工智能及其文学创作 | 第17-27页 |
第一节 人工智能特点及其发展阶段 | 第17-21页 |
一、何为人工智能 | 第17-18页 |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大数据+深度学习 | 第18-19页 |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现象扫描 | 第21-27页 |
一、国外案例 | 第22-25页 |
二、国内探索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创作主体反思 | 第27-50页 |
第一节 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 第27-35页 |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脱离肉身存在 | 第27-30页 |
二、后人类主义出场反思传统人文主义 | 第30-33页 |
三、后人类主义理论语境下的人机关系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情感机器 | 第35-44页 |
一、算法当道? | 第35-38页 |
二、从机械论角度理解人类情感发生 | 第38-41页 |
三、情感维度上机器创作的努力方向 | 第41-44页 |
第三节 人工智能与人类作者的共建互构 | 第44-50页 |
一、技术的“座架”本质及其促逼要求 | 第45-47页 |
二、技术的对象性及人的异化 | 第47-48页 |
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类进行文学创作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文学观念及价值反思 | 第50-68页 |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创作方法及作品特质 | 第50-60页 |
一、基于大数据应用深度学习的算法编程 | 第50-54页 |
二、表征方式的类型化与单一性 | 第54-57页 |
三、追求商业价值满足猎奇心理 | 第57-59页 |
四、技术僭越诗性、逻辑取代审美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平均状态”的创作水准 | 第60-63页 |
一、人性平均状态下的审美趣味——“太人性的” | 第60-61页 |
二、重申异质化的审美追求——“去人性化” | 第61-62页 |
三、机器作品不具备个性化的反思能力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机器创作应坚守审美的精神内核 | 第63-68页 |
一、文学研究科学化与审美情感性的不断博弈 | 第64-65页 |
二、审美作为文学红线 | 第65-66页 |
三、人类应有的应对方式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