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与老舍笔下中英形象的比较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章 康拉德与老舍的创作背景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康拉德的创作背景 | 第19-21页 |
一、特殊的多元文化身份背景 | 第19-20页 |
二、康拉德与中国的渊源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老舍的创作背景 | 第21-25页 |
一、老舍与英国的渊源 | 第22-23页 |
二、独特的创作动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康拉德与老舍笔下的英国形象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英国人 | 第25-29页 |
一、其貌不扬的英国人 | 第26页 |
二、堕落迷失的英国人 | 第26-28页 |
三、傲慢狭隘的英国人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乌托邦英国他者形象 | 第29-37页 |
一、英勇的救世主 | 第29-37页 |
第三章 康拉德与老舍笔下的中国形象 | 第37-51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 | 第37-44页 |
一、丑陋的中国群体 | 第39-41页 |
二、守财奴的中国形象 | 第41-43页 |
三、失语的中国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 | 第44-47页 |
一、康拉德小说中“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缺席 | 第44-45页 |
二、老舍小说中“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 第45-47页 |
第三节 自塑形象:反思自我 | 第47-51页 |
一、传统守旧的中国士大夫 | 第47-48页 |
二、新旧文化的彷徨者 | 第48-51页 |
第四章 不同形象背后的文化成因 | 第51-59页 |
一、社会集体想象物建构下的中英形象 | 第51-53页 |
二、文化背景与信仰的差异 | 第53-54页 |
三、身份界定与文学立场的分化 | 第54-57页 |
四、白色神话与镜像需求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