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选题缘由 | 第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关于余华作品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2.关于小林多喜二作品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0-24页 |
1.写作思路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21-24页 |
一、余华、小林多喜二底层书写的主题比较 | 第24-34页 |
(一)“底层”概念的内涵 | 第24页 |
(二)“底层书写”的涵义及其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 第24-28页 |
1.“底层书写”的涵义 | 第24-26页 |
2.现实主义 | 第26-28页 |
3.底层书写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 第28页 |
(三)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对余华与小林多喜二创作主题的影响 | 第28-34页 |
1.余华个人经历与创作主题 | 第29-31页 |
2.小林多喜二不同时期的创作主题 | 第31-34页 |
二、余华、小林多喜二底层书写的人物塑造与场景描写比较 | 第34-44页 |
(一)个体与群体形象 | 第34-39页 |
1.余华:擅长于个体形象刻画 | 第34-36页 |
2.小林多喜二:侧重于群体形象描写 | 第36-39页 |
(二)侧面描写与暴力场景 | 第39-44页 |
1.余华:“行动”中的绝望 | 第39-42页 |
2.小林多喜二:“语言”中的愤慨 | 第42-44页 |
三、余华、小林多喜二底层书写的艺术手法比较 | 第44-48页 |
(一)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 第44页 |
(二)反复式描写 | 第44-45页 |
(三)寓意型象征 | 第45-46页 |
(四)单一与多变的叙事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