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学消费--新时期以来文学消费的演化逻辑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5-30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二、近年来文学消费研究的现状概述 | 第19-28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28页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文学消费:世纪之交的文学盛宴 | 第30-44页 |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来临:理论与现实 | 第30-37页 |
一、文学消费:日渐活跃的概念 | 第30-32页 |
二、文学消费的理论确证 | 第32-35页 |
三、文学消费的现实表征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世纪之交文学消费的盛况 | 第37-44页 |
一、文学消费氛围变得浓烈 | 第37-39页 |
二、文学消费用户激增 | 第39-40页 |
三、文学销售市场行情看好 | 第40-42页 |
四、文学消费品种丰富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的逻辑与文学消费的姻缘际会 | 第44-71页 |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转换与文学消费出场 | 第45-52页 |
一、社会结构转换的必然性 | 第45-47页 |
二、社会结构转换的策略:经济改革推动社会改革 | 第47-49页 |
三、文学消费:从潜隐到登台亮相 | 第49-52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消费结构的变迁 | 第52-63页 |
一、文学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 | 第52-57页 |
二、社会转型对与文学消费的结构制约 | 第57-61页 |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组织原则的变化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社会转型卸除文学消费的思想包袱 | 第63-71页 |
一、突破审美价值的障碍 | 第63-65页 |
二、走出道德陷阱 | 第65-68页 |
三、化解意识形态尴尬 | 第68-71页 |
第三章 消费社会刺激文学消费的欲望 | 第71-98页 |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动力机制:消费的社会逻辑 | 第71-81页 |
一、西方消费社会的成型 | 第72-73页 |
二、消费社会与消费的社会逻辑 | 第73-76页 |
三、中国消费社会的语境 | 第76-80页 |
四、消费社会机制介入文学消费 | 第80-81页 |
第二节 文学消费的欲望制造:符号化 | 第81-91页 |
一、符号化推动文学消费 | 第81-85页 |
二、符号化的策略:丰盛与匮乏的辩证法 | 第85-89页 |
三、符号的报废与更新 | 第89-91页 |
第三节 文学消费的类型热:不知足常乐 | 第91-98页 |
一、新类型小说走红 | 第91-93页 |
二、新类型新符号:不知足常乐 | 第93-95页 |
三、成套作品与消费效用最大化 | 第95-98页 |
第四章 新媒体带来文学消费的新景观 | 第98-124页 |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新平台:新媒体 | 第98-107页 |
一、众说纷纭的新媒体 | 第99-101页 |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文学消费的机遇 | 第101-104页 |
三、新媒体的理论新视域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新媒体点燃文学消费的热情 | 第107-116页 |
一、点击率:碎片化与聚合效应 | 第108-110页 |
二、互动回路:自动化与自主性 | 第110-114页 |
三、移动阅读:快餐消费与生活元素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新媒体提高文学消费的开放性 | 第116-124页 |
一、从名家独唱到无名作者走红 | 第117-118页 |
二、长篇热销与短篇复苏 | 第118-120页 |
三、阅读的未完成性 | 第120-121页 |
四、从阅读到阅读别人的阅读 | 第121-124页 |
第五章 新世纪文学消费面临的问题 | 第124-137页 |
第一节 消费盛况难以掩盖文学消费的尴尬处境 | 第124-130页 |
一、文学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 第124-126页 |
二、文化休闲稀释了文学消费的份额 | 第126-127页 |
三、文学消费借力影视的尴尬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文学消费的动力机制存在缺陷 | 第130-137页 |
一、后总体性破坏了文学消费的均衡结构 | 第130-132页 |
二、消费社会扭曲了文学消费的欲望 | 第132-134页 |
三、新媒体造成了文学消费的新障碍 | 第134-137页 |
结语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4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4-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