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建构与精神还乡--托妮·莫里森《天堂》与阎连科《受活》家园主题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 《天堂》与《受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5-18页 |
(三)家园主题在中西方文学中的流变 | 第18-22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3页 |
一、身体异质导致家园失落 | 第23-35页 |
(一)《天堂》中纯黑与不纯的疏离 | 第23-28页 |
(二)《受活》里被凝视的残缺躯体 | 第28-35页 |
二、理想家园的主动建构 | 第35-43页 |
(一)鲁比镇:群体身份衍生隔离空间 | 第35-37页 |
(二)受活庄:对同一化空间的逃逸 | 第37-43页 |
三、反乌托邦写作中的精神守望 | 第43-52页 |
(一)鲁比镇:封闭与融合间的心灵抉择 | 第43-47页 |
(二)受活庄:现代境遇下重返乡土的可能 | 第47-52页 |
四、家园建构艰难的原因探析 | 第52-60页 |
(一)社会变迁中主体性的漂移不居 | 第52-54页 |
(二)意识形态的强大推力 | 第54-57页 |
(三)文化调试背后的精神困境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