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宗教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及其限度
汉译《杂阿含经》中的“业”思想
《漢天師世家》研究
早期道教天门信仰及观念研究
美国北长老会杭州传教站研究(1854-1911)
论社区矫正的认知、审美与伦理建构
论西美尔的时尚传播思想及其文化张力
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
认识论信念干预对创新表现的影响
自尊、信任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以婚姻主观感受为指标
学习共同体中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认同研究
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的影响
害羞与社交焦虑关系机制的本土化研究和干预
场认知方式对表情识别的影响
权力稳定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具身模仿对不同动态的中国书法审美的影响
社会建构视角下儿童游戏中学习行为的研究--以数学棋类游戏为例
弱势者宽恕效应及作用机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关系和地位影响他人评价的外显和内隐研究
怀旧情绪对孤独感的影响研究
自尊类型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消防员的自尊、工作压力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依恋、关系保持策略对异地恋承诺水平的影响探究
不同强度负性词汇的注意偏向及其矫正训练
基于心理弹性的叙事认同风格研究
第二方执行公平准则的能力对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习惯强度、执行意向的调节作用
“独在异乡为异客”大学生离家情境中模糊丧失的感知、影响及其弹性(个体和家庭)应对
汉语阅读加工中白质通路的协同作用
城管污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尴尬对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
不同主观社会阶层与不平等规避的关系:人际敏感性和信任的影响
《中小学社交技巧行为特征检核表》的试用研究
民族认同的心理评估工具编制
静态、动态视角下工作—家庭关系相关模型的检验及修正--以高校教师为对象
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情绪反应性及其情绪调节策略选择
情绪效价、唤醒度和动机倾向间的交互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的年龄差异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博弈中的人际信任--一项基于脑间同步的研究
流动儿童拒绝敏感性及心理适应:城市认同和群际接触的保护作用
汉语文盲阅读能力的缺失对大脑白质纤维的影响
合作对头脑风暴中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及其脑际互动机制
自我情绪表达--《花与光影》系列油画创作解读
指导语具体程度对个体创造性表现的影响
适应性偏好与自主性关系的理论探究
历时人格同一性:人格、持存与语境
知识是产生自能力德性还是品质德性的真信念?
逻辑决定论与未来偶然语句--基于古怪性论题的解决方式
法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儒家与伊斯兰家庭伦理思想之对比研究--以《礼记》和《古兰经》为例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下一页